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关注 | 非遗大理行——栖居于白族建筑的诗意

发布时间:2021-05-06
文章来源:大理非遗 作者:张楠 点击数:144

白族民居彩绘

世界之大,令无数人感叹。除了眼睛之外,该如何去记录这广阔苍穹下壮美的山川与河流,一片片白墙黛瓦辉映着风花雪月,围拢了一户户白族人家,挥洒其间的民居彩绘,就是大理白族最生动的家的表情。

大理的海岸线足够蜿蜒,常常会因为美而让人往返留恋。双廊长育,一个临海的小村落,李艳峰从小就生活在这里。他是一位画家,只不过大部分时间他把画画在墙面上。

“青砖黛瓦、粉墙画壁” 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白族民居建筑通常会在墙体、砖柱和贴砖上刷灰勾缝, 墙心粉白, 画上各种形式的山水、花鸟等,这就是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彩绘。

自古以来,建筑彩绘就已作为白族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工艺。

在白族民居彩绘的形成过程中,融进了中原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元素,白族工匠吸取了内地丰富的建筑彩绘艺术,结合了民族的喜好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绘风格,不仅在白族民居上比比皆是,在一些神祠、庙宇和大型公共建筑上也经常运用。

生活在山水之间的情趣熏陶,让李艳峰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的李艳峰会偷偷临摹父亲的手稿,每一次的接近原作都会让他有所满足。

父亲李云义,才华横溢的绘画大师,白族民居彩绘国家级传承人。 对李艳峰而言,能够接近父亲的作品对自己无疑不是一种肯定。

作画的秘诀是什么?父亲只对李艳峰说了两个字“比例”。

比例,是绘画构图的核心,万事万物皆有比例,一旦失衡则面目全非。

画虎画皮难画骨,洞察事物的内在,即在破译“比例”的密码,李艳峰勤加练习,希望领悟这一境界。

李艳峰的妹妹家正在装修,客厅缺一幅山水画。作这幅画已经花费了些时日,雏形已现,今天过来添上些色彩。

笔尖与墙摩挲 沙沙作响,墨色或浓或淡,在行云流水之间转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色彩晕开,山水画意初显,这样的作品不会一蹴而就,而需精雕细琢,李艳峰至此搁笔。

真正的创作不是模仿,而源于心中所想。李艳峰经常外出写生,家门口的景色无时不打动着他,他细致的观察、描绘,不露声色之间,眼前的这一切早已了然于胸。

峰峦层叠,不见船行,但影犹在,即兴赋名——《双乡秀色》,落款鹤山子

白鹤山是父亲的笔名,李艳峰一直敬仰父亲,他一直在努力,希望有一天能追赶上父亲。

白族民居彩绘作为传统文化,除了有美好的寓意之外,还是每一户白族人家的个性门面。

隔壁热热闹闹大宴宾客的主人家姓杨,白族姓杨的人家照壁上一般都会提有“清白传家”的字样,源自杨震拒金的典故,李艳峰认为传统文化同样需要创新,根据同一典故为邻居提上了“四知安宅”。

李家在村里父辈德高望重并且有不错的名声,他家的照壁上则是被提上了“德艺双馨”的美称。

2017年李艳峰建成了绘画工作室,2019年李艳峰被评为白族民居彩绘州级传承人,他在工作之余也会抽空开展培训活动。

李云义年近八十,行动不便。但他一直支持着儿子的工作。李艳峰做培训时,他都积极参与,哪怕只是简单的话对后辈来说都是极富哲理的指点。

建筑上的描画装饰透露着诗意栖居

每一笔色彩都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虔诚与信仰

表达着独特的审美追求

诉说着对幸福的憧憬

光阴流转,墙已斑驳

鹤山封笔,隐姓埋名

但彩绘依然光彩夺目

历经千年风沙

白族人民依旧以墙为画,为生活添彩

伴着海浪

装饰今夜甜美的梦

《非遗大理行》播出时间

首播时间:DLTV-1周五20:30

重播时间:DLTV-1周四、周六10:47、13:46

来源 大理非遗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