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云南省首批水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直播线上发布,大理州洱源县弥苴河古河堤与剑川县玉津桥成功入选。
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于2023年12月正式启动,经过1年半的时间,调查工作已于今年5月全面结束。经省级审核,确认了全省806件水文化遗产,并建立全省水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评价,从这806件水文化遗产中,筛选出建设年代久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19件水文化遗产,作为云南省第一批水文化遗产名录向社会公布。其中,包含水利工程13件,水文化场所3件,雕像、石刻、碑碣1件,文学、艺术与传说1件、民俗节庆和纪念活动1件。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弥苴河古河堤与玉津桥
的独特魅力吧~
洱源县弥苴河古河堤水利工程
弥苴河古河堤,位于洱源县邓川坝子。古河堤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河道呈鱼脊状,高于两岸田庐,曾一度对两岸居民生活构成威胁。历经唐至清代的持续治理,最终形成涵、闸、坝、沟集于一体,排、灌、渔、航汇于一河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治理过程中,古代沿河民众充分运用民间智慧,在疏挖河道、筑堤护河的同时,还在河堤上广种了以合欢树、黄连木为主的护堤林,这对确保河堤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使之成为邓川州“柳岸晴沙”八大美景之一。至今,河堤还保存着3000多株树龄达数百年的古树,高出平地数米的河堤和林木,不仅是一道著名的文化景观,更是当地人民千百年来对弥苴河治理历史的见证。
(弥苴河 贾鑫妍摄)
剑川县玉津桥
玉津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始建于1921年。原为铁索桥,“铁索锁江”是沙溪四景之一,“玉津”一词出自清乾隆五十七年,师荔扉在桥上题联:“石可成梁,从今不唱公无渡;津真是玉,到此方知水有源。”由此得名玉津桥。
玉津桥是茶马古道中剑川沙溪通往洱源、乔后的必经之路,横跨黑惠江南北,承载着沙溪古镇厚重的历史底蕴,桥身跨12米,高6米,桥长35.4米,宽5米,构造采用石柱、石板及护栏。由于长期被过往车马和行人踩踏,桥的尽头设有桥栏,上面刻有赵藩先生的《修桥募引》与《功德碑记》。
(谭宇娴 摄)
玉津桥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彰显了古代剑川造桥工匠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水,一直是苍洱大地上
生生不息的灵魂
古河堤、古桥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礼
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同时,也承载了当地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大理的水文化遗产
不止于此
关于大理那些古老的水文化
你还了解多少呢?
来源:大理水利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