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洒在洱海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喜洲古镇的巷子里,白族院落飘出阵阵咖啡香,游客在雕花木窗后细细品味着现磨咖啡饮品;双廊镇的白族民宿里,非遗工坊已迎来首批体验客,靛蓝色的扎染布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在大理,民宿是苍洱间最鲜活的文旅名片,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大理市旅游民宿达6055家,占全国约5%、全省26%,直接从业1.3万人,带动关联就业8万人。但在几年前,大理市民宿行业却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边是洱海畔一房难求的火爆,一边是无序竞争带来的行业阵痛。无证经营、同质化竞争、融资困难等,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枷锁。
而今,一场以制度创新为引领、金融赋能为支撑、品质升级为突破的产业变革正在苍山洱海间上演,有力推动大理市民宿规范与活力兼具发展,实现从“过客经济”向“生活经济”转型。
制度创新:从“多头跑”到“一窗办”的服务革命
“以前办证要跑好几个部门,材料反复提交,耗时又费力。现在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次性提交,13个工作日就能拿齐所有证照。”洱蜗民宿负责人和术成的一番话,道出了大理市民宿审批制度的深刻变革。
随着大理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民宿行业迅速崛起,但同时也面临着管理不规范、审批流程繁琐等诸多问题。2023年,大理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清单,联合文旅、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十一部门发布了《大理市旅游民宿经营管理实施细则》,从源头上规范行业发展,为民宿经营者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
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2023年10月,大理市在全省率先设立“酒店与民宿”综合受理窗口,将原先需要跑多个部门的营业执照、消防备案、特种行业许可证、卫生许可、排污许可等“五证一备案”整合为一窗办理。
窗口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政府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联审联办机制,开办民宿实现了申请材料“多表合一”、审批信息实时共享。这套“只进一扇门”的服务新模式,不仅为民宿主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办服务,还成功将材料提交量缩减60%,办理时限压缩57%。
监管端也在同步升级。云南数智文旅集团搭建的大理市住宿业综合分析服务监管大数据平台,为全市1.1万余家住宿业经营主体建立“一宿一档”数字档案,通过AI算法实时扫描房价异常、证照临期等问题;文旅牵头、各部门联动的“1+N”执法队伍,有效遏制了行业竞争不规范、“天价房”、恶意取消订单等行业乱象,民宿合规率大幅提升;而“多码合一”聚合支付体系,则将支付码与营业执照、对公账户等绑定,确保交易透明可查、资金流动有迹可循,助力税收精准征管。2024年,大理市住宿行业税收入库税费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8.16%。
金融赋能:从“抵押难”到“信用贷”的精准灌溉
“没有抵押物,也能贷到200万元?”2023年3月,富滇银行大理古城支行发放的首笔“金旅贷”贷款在大理民宿圈引发热议。这款针对大理民宿行业特点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将传统的“经营权质押”转变为信用贷款,为面临融资困境的民宿经营者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组建了23人的专项工作组,对大理市的客栈民宿进行‘地毯式’走访,发现无抵押担保、外地户籍、经营流水少是行业融资的普遍痛点。”富滇银行大理古城支行客户经理杨秋平介绍,“金旅贷”采用纯信用和次责担保模式,100万元以内无须担保,100万元以上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增信,年利率低至3.99%,期限长达5年。
在银桥镇磻曲村,来自北京的民宿经营者白海峰是“金旅贷”的受益者之一。“建设初期资金需求巨大,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白海峰说,在“金旅贷”支持下,他将废弃的老院子盘活,并结合山地高差优势精心规划建筑及配套项目,打造出依山而建、融入自然的“木田养山半山酒店”。如今,这个融合山地特色与康养体验的精品项目已发展成为当地的中高端酒店民宿的代表,成功吸引回头客群。
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更推动了民宿品质升级。在喜洲镇,民宿主刘远强利用贷款对客房进行了提升,还通过发展“民宿+非遗+咖啡+文化创意+旅拍”多个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提升改造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让我们发展更有信心。”刘远强说。
“金旅贷”的成功实践引发连锁反应。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力下,大理市多家金融机构相继推出“恒惠・客栈贷”等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民宿行业的融资渠道。截至2025年6月,“金旅贷”已累计发放贷款9000余万元,惠及120余家民宿。
品质蝶变:从“千宿一面”到“一宿一故事”的价值重构
临海民宿中,私厨正为客人烹制地道的大理酸辣鱼;古城的庭院民宿里,茶艺师正在展示传统的白族三道茶。如今的大理民宿,不再局限于提供住宿服务,而是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为游客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旅行体验,讲述一个个独特的“大理故事”。
星级评定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抓手。大理市通过对民宿设施、特色项目和管理服务进行量化评估,推动785家民宿获评星级,其中40余家获评国家、省级、州级等级民宿,2家跻身全国甲级民宿。这种“以评促建”的模式,不仅带来了硬件提升和服务标准化,也倒逼民宿主不断挖掘自身特色、向个性化体验的品质跃升。
“民宿评上四星级民宿后,订单量涨了不少,入住率同比提升了30%。”洱蜗民宿负责人和术成深有感触地说,他精心改造白族民宿,既保留了飞檐翘角的传统建筑风貌,又在室内空间融入了现代化的舒适设计。如今,独特的住宿体验和挂在门前的四星级民宿标识,已经成为游客们选择入住的重要参考。
业态创新成就大理民宿“一宿一故事”,也为行业注入持久活力。文笔村的阅海·听语海景酒店,通过增加特色餐饮、目的地婚礼、音乐沙龙等“民宿+”产品,让8间特色海景房“淡季不淡”;大理白玛庄园则巧妙融合复古地中海风格与中国元素,配备游泳馆、法式餐厅等设施,打造出独特的“文化+社交”空间,其“打造归属感空间”的理念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为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大理市还通过技能培训、政策优化等方式为行业赋能。1100余名民宿从业人员接受了咖啡师、茶艺师等专业培训,提升服务品质;每月召开的“民宿发展联席会议”则高效解决证照审批、投诉处理等实际问题,为产业升级扫清障碍。
从制度松绑到金融破壁,从同质竞争到特色发展,大理民宿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品质升级之路,让精致的体验和多元的业态成为彰显地域风情与旅游魅力的载体,吸引着更多旅人纷至沓来。今年1-5月,大理市已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18.7万人次,同比增长6.86%。
来源 云南日报-云新闻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