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云南省农文旅融合示范案例(十五)——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

发布时间:2024-09-23
作者:汤雁玲 点击数:2991

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佛堂自然村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东部,隶属凤羽镇江登行政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129户474人,其中白族人口443人,是一个传统白族村落。佛堂村背靠天马山,面向凤羽坝子,村中有清源河水、三爷泉水穿流而过,坐拥千亩湿地风光、油菜花海、古梨园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2018年被列为州级乡村振兴重点试点村,2020年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佛堂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赋能为着力点,以跨界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出“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佛堂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佛堂村品牌影响持续扩大,省、州领导和企业专程率队到凤羽调研座谈,李健、黎瑞刚、于丹、孟非等众多国内文化艺术界名人纷纷进入凤羽考察体验生活,引发外界强烈关注。全球知名品牌凯迪拉克、奥迪、路易十三、帝亚吉欧等落地凤羽组织品牌活动,多个综艺节目和专题片在凤羽拍摄录制,CCTV2、浙江卫视、云南卫视等全国160多家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将凤羽 IP 推向全国。村内文创产品、生态农产品先后亮相各级文博会和国际商品贸易会,菜籽油、野花蜜、青刺果油、青刺尖茶等特产流向京沪穗深等一线大城市的高端市场。

二、主要做法

(一)“三个融合”带动产业振兴。立足良好生态环境和民俗旅游资源,以生态循环农业、乡村文创艺术、乡村休闲旅游为产业振兴三大突破口,打造高附加值的“凤羽”品牌系列农产品、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一是夯实新型主体带动。发展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采取订单收购的形式, 实现主体融合。二是夯实“X+”发展机制。发展“景观 +”,完成凤羽河“桃+李”示范种植,逐步塑造田园风光、桃园盛景;开发“文化 +”,举办秋收节、乡愁文化节,建成佛堂乡村民宿2户,深化产业融合。三是夯实区域品牌创建。采取“企业 + 农户”的发展模式,创建“凤水清源”水稻、“绿油油”菜籽油、“点苍山”青刺果茶、青刺果油、慢城农庄高原野生蜂蜜、鸡枞油等系列品牌, 并在凤羽慢城农庄直营店上线销售,“凤羽核桃糖”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 推动产业融合、主体融合、利益融合。

(二)“五个融入”引领文化振兴。通过将文化融入生活、艺术、农业、旅游、市场,助力文化振兴提质升级。一是文化融入生活。建设乡愁公园、湿地雕塑公园、佛堂古梨园、乡土艺术交流展示中心,恢复栽秧会、关秧门、迎本主等传统节庆活动,加强本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二是文化融入艺术。通过设置露天编创艺术,开展文创产品包装设计,成功举办凯迪拉克汽车试乘试驾活动和物产赞美会,利用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宣传报道,并通过出版《微隐隐于凤羽》和拍摄《中国村落》等模式,增加影响力。三是文化融入农业。依托“一坝两品”农业种植基础,把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融入水稻、油菜种植,将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景观性、艺术性有机融合,打造稻田画、油菜花海等凤羽大地艺术景观,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四是文化融入旅游。以凤羽白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文化与旅游共生结构。全镇收购68院古宅院、挂牌60家文物保护单位、扶持特色民宿2户,开展凤羽文化搜集整理编撰《凤羽文史资料集》,开创凤砚、甲马等文旅产品,打造高端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五是文化融入市场。设计和包装适应市场需求的凤羽砚、凤羽茶、凤羽菜籽油、青刺果油、青刺尖茶、凤羽白米、凤羽土蜂蜜、凤羽乳扇、凤羽蜜饯等物产和文创产品,提升文化经济变现能力,构建凤羽文化自觉保护与传承的“造血式”传承机制。

(三)“内培外引”强化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做好试点村乡土人才统计,吸纳哈佛大学博士后、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鹂和云南大学商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萍等57人进入凤羽人才库。依托千宿文旅的人脉资源,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封新城、黎瑞刚、于丹等艺术家、作家、学者、建筑师、演员等长期或不定期入驻凤羽。通过优惠政策提供商铺、院落等,吸引国内外文创、手作人才长期入驻凤羽,目前常驻佛堂开展艺术创作有2人。积极与天津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大批人员到凤羽开展现场教学、调研、写生及摄影等活动,“百鸟朝凤”的局面正逐渐形成。

(四)“绿美建设”助力生态振兴。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绿色发展,建设绿美村庄。坚持用洱海保护治理凝聚人心,依托独特的地域环境、自然风光,通过点线面结合,因户施策打造点状生活空间,开展垃圾分类、“美丽家庭”评选试点。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近6600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河道治理等项目,通过推进“厕所革命”,建成公厕1座、户厕44座,生态更加美丽。

三、经验启示

(一)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文旅工作的行动指南。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到创新农文旅发展模式、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全过程各方面,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必须发挥农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要通过“农文旅”三者的融合,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等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活力,创造“1+1+1>3”的效果。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注入,鼓励各类人才加入农文旅融合发展队伍,鼓励引导乡贤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三)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树牢“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的意识,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建立支撑乡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模式创新,打造全产业链大格局、实施品牌创新工程,赋能乡村文旅产业振兴。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责编 汤雁玲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