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的周城,素有“民族扎染之乡”之称,蓝白两色在这里随处可见。午后,走进一家名为“璞真”的扎染博物馆,阳光洒满院落,院子里的人们围坐在一起体验手工扎染,边聊天边扎花,轻松愉快。院内摆满了染缸,周围晾晒着各式扎染成品,洱海波浪纹样的染布随风飘动,与大理的蓝天白云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游客在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体验制作扎染手工衍生品。
段树坤是这家“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的主人,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不仅让这一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也激发了段树坤更加深入地保护与推广的热情。
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
2008年,他收购了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厂的老厂房,并将其改造成了具有典型白族民居风格的扎染坊和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布局,还通过收集大量的扎染藏品,成为全中国第一个以扎染为主题的博物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族扎染的历史与工艺,段树坤将这个博物馆设置为公益性机构,免费向游客开放。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参观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白族的扎染文化。正如他所说:“我们博物馆通过免费开放的方式来吸引更多游客,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扎染的历史和流程,使得扎染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里与天空交相辉映的染布。
大理白族扎染源于生活,自然将归于生活中去,返璞归真,才能更好的进行活态传承。
周城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着扎染技艺,村中随处可见晾晒的扎染布,所以在周城老一辈都有“女扎花,男染色”说法,扎花是扎染过程工序中最核心的部分。由于年轻一代逐渐离开农村,扎染中一些扎花的手法、技艺较为复杂,其核心技术传承面临着断层和老龄化的现象,为了守护部分已经失传的传统扎花手法,从2012年开始,段树坤和妻子段银开就推出了免费教学培训班,至今已有上千人参与扎花手法教学培训。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里与天空交相辉映的染布。
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扎染的创新发展成了必然之路。从重建家族扎染坊到如今博物馆的成立,已经接待中外游客超过20万,参与扎染学习体验的人数近10万人次。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给段树坤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将扎染的形式从传统的服饰和家居用品突破,走向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等新的领域,将扎染元素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宣传和销售,深受人们喜爱。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里,白族扎染国家级代表传承人段银开在制作扎染。
近年来,乘着文创风潮的势头,大理喜洲周城村扎染逐渐走上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以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为例,村中设立了多个扎染作坊和体验中心,据初步统计已经超过200家。不仅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乡村振兴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目前,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可观的游客接待量成为周城乡村旅游的亮点。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院内,扎染布匹与向阳生长的花。
同时,扎染创新发展也带动当地就业,“因为近几年扎染的发展,对扎染工人的需求也随之多了起来,让我们能够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周城村58岁的王阿姨说。据介绍,周城扎染的发展使得“扎染+研学”“扎染+旅拍”“扎染+咖啡”等新业态应运而生,让许多村民通过创业和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馆长段树坤正在教授徒弟扎染技艺。
扎染那一抹抹蓝白交织的布匹,如同大理的洱海与苍山,绵延不绝,诉说着千年不变的传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扎染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一项技艺的守护,更是对白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敬畏与珍视。只有将源于生活的扎染技艺,回归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活态传承中发展,扎染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才能更好地推动文旅共融,才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让乡村振兴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姿。
众多青少年参与白族扎染非遗技艺体验,在“扎染+研学”的方式中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来源 云新闻
责编 汤雁玲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