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需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非遗“协同保护、融合发展、活化传承、价值转换”新路径,打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保护和传承的优质环境。为强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大理爱上生活”和“温泉之都·水韵洱源”IP品牌打造,以更好地展现洱源的传统文化魅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深化校地合作助力文旅发展,充分释放高校服务地方文旅发展的潜能为目标,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洱源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非遗进云南农业大学校园”活动。
洱源县非遗进校园暨“美在洱源”大学生短视频、摄影及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启动仪式6月13日下午在云南农业大学校友会堂举行。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慧,洱源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建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彦姬,副县长项丽娟,县政协副主席王强,以及云南农业大学师生代表约300人参加了活动。
张慧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对洱源县到云南农业大学开展非遗进校园和文旅宣传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洱源县文旅资源非常丰富,与云南农业大学在产学研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促使双方在教研、学生实践、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
李建梅在讲话时说,洱源是白族文化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古迹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节庆文化与民风民俗水乳相融,文化名人与革命先烈英才辈出。此次洱源非遗进大学校园活动,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绝佳的机会,希望同学们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项丽娟向现场参与人员推荐了洱源地热国、茈碧湖、西湖、世外梨园、凤羽古镇、松鹤村梅林、普陀泉、牛街温泉小镇等旅游资源,以及酸辣鱼、乳扇、雕梅、气磺蛋、海菜花等非遗美食,激发了师生“走进洱源、了解洱源、体味洱源”的迫切欲望。
此次活动内容包括洱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文展示、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展示展演及互动体验。在非遗代表性项目图文展示、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展示展演现场,同学们认真观看,踊跃参与互动体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耐心地教,同学们用心地学,营造出活动现场热烈和谐的氛围。
来自洱源县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现场参与人员展演了唢呐打击乐《欢庆》、舞蹈《凤羽霸王鞭》、白族调《蜜蜂想花花想蜜》、创新节目《金花抚弦觅知音》、白剧小戏《梨花又开了》选段、白族大本曲《家风颂》等颇具地域特色的节目,器乐、舞蹈、戏曲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既具有传统性和民族性,又有着守正创新的现代性。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舞台表现,更是把现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让现场的师生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活动过程中,向现场参与人员赠送了表现洱源山川名胜、人文历史、文学艺术、风物特产的综合性读本《寻美洱海源》。此书十一个篇章“文明溯源——历史篇”“山水名胜——景物篇”“苍洱一脉——生态篇”“三教同源——宗教篇”“红色丰碑——革命篇”“三诏精英——人物篇”“翰墨流芳——诗文篇”“艺苑竞秀——艺术篇”“里仁为美——民俗篇”“物产寻宝——名品篇”“美味飘香——美食篇”,内容丰富,脉络清楚,观点权威,图文并茂,就像十一张精美的地方历史文化名片,忠于历史,褒扬先贤,盛赞名人,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全面介绍洱源的自然地理、名胜古迹、英杰群体、地方文化、民俗风情等,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充分展示了魅力洱源独特的文化风采。
古老智慧,匠心传承。“择一事,爱一生”,非遗传承人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了莘莘学子。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举办,不仅让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他们纷纷表示,今后会更加热爱和珍惜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并表示已被洱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种草”,计划把洱源作为抵达的目的地安排在暑期社会实践行程中。
来源 洱源非遗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