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儿女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洱源县拓展非遗保护载体,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融合相济、统筹协调的新格局,其中,非遗的校园教育是非遗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更加系统、规范地接触非遗文化;把非遗与美育、德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编演作品······
同时,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植入青少年儿童心田,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等育人目标出发,遴选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洱源唢呐乐”“吹吹腔戏”“西山调”“西山打歌”“西山哩格高”“民间文学(神话传说)”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相关知识,编入大理州教育科学“十三五”项目课题“中小学校本特色课程实施研究”—《洱源三中校本特色课程教材》。
我国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来源 洱源非遗
责编 汤雁玲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