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大理市太和街道洱滨村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洱滨村位于大理州大理市太和街道办北郊,阳南溪以北,葶溟溪以南, 东至洱海,西接苍山。大凤路、大丽路、村村通公路穿境而过。洱滨村是洱海生态廊道的首站地、集散地、主入口,海岸线2480米,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1417户4767人。村民收入主要以建筑业、商业、苗木花卉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56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发挥交通优势,打造生态廊道集散地。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洱滨村紧紧抓住作为生态廊道首站地、主入口的区位优势和集散优势,强化与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深度合作,建设游客服务站、旅游厕所、门禁系统等服务设施,构建共享单车、观光车等旅游交通体系,成为了洱海生态廊道的集散“大本营”。统筹推进发展旅游促农增收、健全机制扶农增收、育强主体带农增收,辐射带动全村走出了交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的新路子。截至目前,村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观光休闲农业企业6个、旅游餐饮34家、民宿客栈40家。
(二)发挥景观优势,打造休闲旅游首选地。充分发挥洱滨村城市近郊区位优势、顶级海景优势和适合休闲的氛围优势,建设湿地公园、儿童乐园、花海公园、高端餐饮区、大草坪庆典区等文旅项目, 加强宣传推广、设施提升,培育出近郊游、历史游、赏景游和度假旅居、目的地婚礼等文旅新业态,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旅拍打卡。从2020年9月洱海生态廊道建成投用至今,从洱滨村进入洱海生态廊道的居民和游客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
(三)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绿水青山体验地。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洱海保护成为全村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用洱海高水平保护措施交出“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优秀答卷。加强生态修复,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并实施严格保护, 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植绿补绿、湿地保护。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洱海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洱滨村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地和体验地。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发挥优势为“主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一个地方的工作,首先要认识本地区的特点。洱滨村充分发挥显著的交通优势和洱海生态廊道第一站及城市近郊第一村的区位优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我们发展乡村旅游,要综合分析本村特点优势,按照守正创新的思路,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齐抓”, 突出引强与扶壮“比翼齐飞”,实现兴业与富民“同频共振”。
(二)坚持生态保护为“主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引流量、扩消费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底色的旅游产品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文化中承袭生态理念、在创新中推进旅游发展,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三)坚持市场导向为“主调”。旅游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走的是“需求—发展—再需求—再发展”的道路。发展乡村旅游,要紧跟时代节拍,掌握市场需求变化,把握市场化逻辑,开发符合游客偏好的乡村旅游产品。要保护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落实扶持政策措施,让经营主体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责编 杨金敏
校对 吴珂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