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一个西南边陲小城的逆袭之路
剑川,隶属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县。这里90%的居民都是白族。这样一个地处偏远的县级小城,为何能在2023年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它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
徐霞客留宿过的那个城
1638年末至1640年初,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历了滇西地区,其中有8个月的时间在大理,并留下了占《徐霞客游记》全书六分之一篇幅的大理游记。而地处大理滇藏交界的剑川,自古就是滇西北陆路交通的咽喉重地,几乎也就成为徐霞客这段旅途往返的必经之地。
今天的剑川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沧桑仍然形制完整、古貌犹存。位于交通要道的剑川古城,街道并未采用常见的“十字街”设计,遍布全城的“丁字街”设计包含着营城者怎样的良苦用心?
靠山或东西朝向白族民居中点缀着南北朝向的民居,中原文化与白族文化在这里如何交融互鉴?
400年前的对联刻印小城进取典范
“何人不中何人中,不中何人中何人”。明万历年间,剑川读书人何可及写下这幅对联后,就前往千里之外的北京城赶考,果然中了进士。
400年后的今天,这幅对联依然印刻在剑川古城何家大院的廊柱上,这个“四合五天井”的传统白族民居内居住着何可及后人,何家第十五代何惭和他的母亲、儿孙四代人。
剑川古城居民90%都是世代居住的原住民,祖上传下的老宅院,后人一代又一代地修缮,这是剑川古城许多民居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剑川尊崇读书人。古城西门街街道上留存的三条石板路,走这样的石板路有着剑川人自己的“交通规则”,至今依然激励着剑川年轻人读书进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看家护院要靠“猫”
剑川人家的屋脊上,大多都会伫立一个名为“瓦猫”的建筑构件。“瓦猫”原本是白族镇宅的守护神,它张大嘴巴,寓意着能为主人吃掉坏运,带来好运。
“瓦猫”采用剑川当地一种传统的土陶工艺——黑陶制作而成。当地手艺人将瓦猫原本“很凶”的造型做成了很萌的造型,并在鼻子上添加了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线条,开发出一项深受游客青睐的全新文创产品。
“瓦猫”这个屋顶上的守护神,正带着古城人家的祝福走出剑川,成为很多人家里的吉祥物。
藏在石窟里的南诏国王出行阵仗
剑川古城外22公里石宝山崖壁上的石钟山石窟,大多数雕凿于唐宋两代的南诏和大理国时期。
其中一个小小的窟内就雕了16个人物,营造出南诏国王出巡仪仗宏大的场面,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的传入。这是公元9-13世纪,剑川石匠留下的传世精品。
“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的复兴之路
距离剑川古城30多公里外的沙溪古镇曾是茶马古道滇藏线的必经之路,一度马帮云集,人流熙攘,至今仍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2001年,沙溪镇的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入选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随后,一支由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西方学者和剑川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跨文化古建修复团队进驻沙溪兴教寺,开启了一项名为“沙溪复兴工程”的修复行动。
古城、古镇的居民才是古城、古镇的核心所在。这次中西合璧的跨国合作赋予沙溪古镇怎样的新面貌,最终使这里成了旅游者云集打卡的热门地?
11月27日,
CCTV-1 18:30档,
跟随《文脉春秋·剑川》,
看寻常人家岁月静好,
品古城老巷烟火弥新。
线上收看方式
直接点击下方图片进行收看▼
来源 大理广播电视台
责编 汤雁玲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