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3年大理州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在大理州博物馆报告厅举行。大理州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谢道辛,大理大学民族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殷群,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霞,大理州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杨伟林等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在体系布局优化、社会功能发挥、展陈效果升级、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为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大理州博物馆举办2023年学术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大理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古与发现、文物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及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和交流。通过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拓展视野,提升学术素养,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主题发言 《蒙世隆考说》
大理州博物馆原馆长 文博研究馆员 谢道辛
世隆,唐书作“酋龙”,亦称“隆昊”,南诏王室以“蒙”为姓,故称“蒙世隆”“蒙隆昊”。在南诏国的几代王中,世隆是后世评说最多的人之一,对于世隆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总的是贬多褒少。世隆在史籍中多有记载,他性格刚毅,不惧强权,是南诏诸王中一个十分有个性和极富传奇色彩的人。
《云龙县神龙头村民间宗教文献调查》
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张云霞
民间宗教文献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村落社会里的红白喜事、民俗节庆,都要举行相应的信仰仪式,信仰仪式的实践主要依靠宗教科仪文本,也就是宗教文献的记录来进行。在广泛收集资料基础上,选择其中版本保全完整、抄本字迹工整、书法艺术水平高的41部计60多卷(册)进行拍摄记录,并按卷、册进行简要释读,分析版本(刻本和抄本)的年代、作者、来源、特点,为民间宗教文献专家提供真实有效的基础材料。
《新时期地市级博物馆发展的思考——以大理州博物馆为例》
大理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 文博副研究馆员 杨丽萍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博物馆的作用和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互动式、沉浸式和科技元素逐渐被强调,以大理州博物馆为例阐述新时期地市级博物馆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
《祥云县南亚廊道调查新发现金石材料简介》
祥云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钱绍兵
通过祥云县南亚廊道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金石碑刻进行初步释读并对照相关的已经发表的材料进行对比研究,文章中涉及的碑刻基本属于新发现的金石材料,对研究祥云明清以来的历史有着重要史料价值。
《大理市境内南诏大理国古道、城关初探》
大理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何永超
南诏大理国建都大理,是大理历史文化最耀眼的明珠。大理市境内田野调查,发现不少南诏大理国时期古迹,其中以古道和城关最为显著。田野调查、考古发掘、文献史志让我们对大理市境内的古道和城关有了清晰的认知,进一步了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城关、道路结构,更好探寻南诏大理国时期历史遗迹。
《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大理州博物馆为例》
大理州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 文博馆员 杨枫
以大理州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实例,探讨分析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策划的基础和立足点,应加强对文物和藏品的研究,加大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寻求博物馆和旅游景区的双向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理地区青铜文化概述》
大理州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 杨伟林
云南青铜文化起源于大理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洱海区域青铜文化是云南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祥云大波那出土的铜棺是目前云南省出土体量最大的一件青铜器,祥云红土坡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青铜器,说明战国时期,洱海青铜文化达到鼎盛,大理青铜文化一直延续至西汉中晚期。大理地区青铜时代的遗存十分丰富,12个县市均有分布。大理青铜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价值。
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来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责编 吴珂
审核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