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漾濞彝族大刀舞

发布时间:2023-10-18
作者:吴珂 点击数:3867

漾濞彝族大刀舞是流传在云南大理漾濞腊罗支系的彝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兵器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漾濞有名的传统民族舞蹈,流传于鸡街地区为中心的各彝族村寨。



大刀原是一种古代兵器,又名“春秋刀”(长五市尺、重约八市斤、刀口锋利),经过各种活动中的表演,逐步演变为道具。大刀舞的套路共有108种,刀法源于古代108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刀法已经失传,现在仅保留着十五种耍法。


彝族大刀舞历史悠久,在当地办红、白、喜事或节假日、会期中作表演,有驱邪气、除歪风的意思。刀舞通常与打歌同场表演,在打歌中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一般舞刀者在场中央,众相距围成一圈,在笛子、芦笙及对歌声中表演。传统的刀舞由男性表演。解放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女性舞刀者,而且从传统的单刀舞发展到现在的群刀舞。这说明彝族人民在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有了发展。




彝族大刀舞气势恢弘,是彝族生产生活、节庆喜事、婚宴礼仪等场合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大刀舞集歌、舞、乐及民间手工艺术为一体,欢乐有力,热情奔放,是彝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之一。一是大刀舞与彝族打歌活动一起进行的,舞蹈动作有序,有“背花”、“面花”、“骑马式”等,该舞蹈不限人数,不限时间、地点,可在村头、庭院、山间、草坪等地进行表演。鸡街庙会——三月十九打歌会和一些县级或州级组织的重大节庆是大规模跳大刀舞的主要活动场合,届时,整个节日庆祝活动都是铺天盖地的打歌调,都挤满了参加打歌和观看跳大刀舞的群众。二是大刀舞缺少不了芦笙、笛子的伴奏及山歌、小调的对唱。三是大刀舞的服饰,男装简洁大方,白对襟衣,黑色绣花边的马褂,黑色或深蓝色的长裤及黑布鞋;女装艳丽多姿,头饰和上衣在显目处都用手工刺绣精美的图案,头饰还用银饰品作点辍,腰上系绣花围腰,穿白色蓝色或绿色的长裤,脚上穿绣花鞋。




漾濞鸡街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大刀舞影响力越来越大,是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经彝族群众代代相传。是漾濞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县民族传统节日中一项重要民间艺术活动。不仅鸡街彝族爱跳,其他乡镇的彝族也爱跳。目前,鸡街彝族村寨都有自己的打歌队伍和耍刀骨干。彝族大刀舞已成为该县的全民性舞蹈种类之一。2013年12月,漾濞彝族大刀舞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漾濞县非遗中心

责编 吴珂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