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喜讯!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发布时间:2023-05-19
作者:杨金敏 点击数:3017

4月23日,云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在昆明召开,大会宣读了表彰,决定对74个省五一劳动奖状、150名省五一劳动奖章、75个省工人先锋号获奖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其中,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获得云南五一劳动奖状,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要把荣誉转化成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于2012年5月16日与漾濞县政府签订了《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坡石门关旅游综合开发投资协议》;2013年3月,完成中外合资公司的登记、注册等相关工作;2019年12月,完成了增资、扩股,升级为集团公司,实现集团化经营发展、规模化经营。


资源为本,赋予苍山西坡生态旅游功能

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苍山、洱海”大旅游品牌为依托,大健康文旅产业为统领,观光休闲康养度假为发展基点,融合区域旅游发展思路,构建苍山洱海石门关文旅好品牌。



立足苍山西坡的区域环境,以点苍山独特的地质地貌、生态气象以及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底蕴为依托,进行产品开发与项目规划。首先打造了“山之风光”,凸显苍山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得游客深入山内,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其次,注重“山之体验”,重点建设深度体验性项目,实现多维度、全感官、沉浸式体验,重点从山野休闲、乡村体验、研学旅游、温泉度假、特色商业等方向开拓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最后,用好“山之产出”创新苍山西坡的特色农产品,将核桃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实现产研旅互动。此外,发掘传统农业生产、开发小商品,将野生可食物品等精细化开发,形成石门关特色旅游产品,将苍山的丰富产出体系化、品牌化、价值最大化。


共生互融,改善民生

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为漾濞县或光明村等地村民创造就业平台,强调村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石门关度假区带动周边村民旅游接待服务业的发展,家庭旅馆、民宿、土特产、农家饭、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等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旅游环境全民共享,旅游红利全民共享,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极不容易,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总量剩余,也有季节剩余。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实现再就业,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也消除了一些不安定隐患。

加大旅游区的人才建设。将村民作为人才基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各类高层管理人才。

企业与政府和谐共生。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及协调主体职责、发挥旅游企业投资及运营管理职能以及企业与政府共享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建立了“县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分工、社会参与、企业抓实”的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一步一步、一项一项扎实推进,有效避免了项目业主“试错法开发、找原因找借口”的跑马圈地倾向,实现了专业人干专业的事和景区产品的有效供给。

文化为魂,保持本土文化的原真性、鲜活性,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根据大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时令资源,开展名目繁多的主题活动,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来石门关,让石门关旅游没有淡季,如春季赛装节、夏季绣球花节、秋季核桃节、冬季美食节等,让游客一年四季都向往石门关。采取“非遗+旅游”的发展方式,将彝族打歌、彝族大刀舞、彝族刺绣等一批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石门关旅游当中,全力提升旅游区的文化内涵。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2014年,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高起点、高水准地完成了申报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工作任务,石门关成为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2015年,州委、州政府授予石门关旅游区“州级文明风景旅游区”的荣誉称号;2016年,石门关景区荣获“最受游客欢迎景区”,吉小冬荣获“文明旅游公益大使”殊荣;2017年,步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行列;2020年,全面启动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2022年,成为大理州首批职工疗休养基地,并将疗休养服务拓展到全省乃至全国,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休闲、康养、度假基地。




回顾十年历程,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延伸产业链。展望未来,集团公司将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继续抓好各项目建设及经营工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崭新的姿态和发展格局迎接美好的明天。

来源 石门关景区

责编 杨金敏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