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大理多项非遗亮相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

发布时间:2023-05-15
作者:李航 点击数:3233

5月13日晚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

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

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节目中

云南多项非遗项目接连亮相

让全国的观众朋友大饱眼福

领略云南多彩非遗的魅力

其中

大理的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

彝族打歌、霸王鞭

花式出圈

向全国展现大理非遗魅力和精湛技艺




一起来了解一下

节目中提到的大理非遗项目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茶俗(白族三道茶)

大理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叉路口,茶文化更是得天独厚。大理白族三道茶,融进白族人对生活的解悟和智慧。2014年11月,大理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29日,茶俗(白族三道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的保护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白族人待客的重要传统礼仪之一,从制茶、敬茶到品茶都有一套颇为讲究的仪式,在婚事、建房、丧葬等重要场合中都能喝到。其制作要求严格,有 “三道”“六则”“十八序”。其中最为核心的“三道”,即指此茶分为三道,味道迥异,分别对应“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这也是白族三道茶名字的由来。细酌慢饮,宾主情谊,尽在茶中。如今的白族三道茶不仅继承传统在民间世代相传,还与白族传统歌舞融合,衍生出白族三道茶歌舞,在旅游市场得到推广,使得白族三道茶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又叫“抬菜舞”,是南涧县境内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和增加喜悦气氛跳的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由引菜人和抬菜人从灶房到餐桌合着音乐节拍,跳着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按“棋子”式布局,一种融舞蹈、音乐、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南涧县的彝族跳菜于2008年6月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涧彝族自治县五镇三乡的彝族村寨中均有跳菜的习俗,尤其以小湾东镇、无量山镇、公郎镇、碧溪乡居多,遍布南涧的各村各寨中代代相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南涧彝族跳菜有宴席跳菜和舞台跳菜两种表现形式。宴席跳菜,是在宴请宾客时,以"奉盘舞"和“抬菜舞”的形式,现场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而舞台跳菜,则是借助表演平台,呈现给观众朋友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南涧跳菜不仅仅是民间办宴席上菜时,跳的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使之与国际国内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成功接轨,在文化娱乐行业和餐饮服务业中独领风骚,南涧跳菜蜚声全国,享誉海内外,成为南涧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打歌

“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彝族打歌又称踏歌,彝语中称“阿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一招一式都在一步至十六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其中四步、六步、八步的招式固定,分别展示了猴子搬包谷、牛甩尾巴、金鸡独立,有168种舞步之多,其广泛流传于巍山、南涧、祥云、漾濞、云龙等地,其中以巍山彝族打歌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打歌以芦笙贯穿全场,演出长短、曲目顺序都以芦笙的奏乐为标准。群舞者在笙、笛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打歌”凝聚了彝族优秀的传统艺术精华,承载着彝族人民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记忆。它是集信仰、民俗、族规、礼节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与创造才能。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霸王鞭

霸王鞭舞,白族语称为“搭哇别”“得且嘎”,是白族民间舞蹈里最有特色、流传最广的一种传统舞蹈,又称花棍舞、金钱棍、英雄鞭、打连厢等。白族霸王鞭舞历史悠久,主要流传在大理市及洱源、剑川、宾川、云龙等县白族聚居地区。2017年,白族霸王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白族霸王鞭   杨士斌  摄影)

打霸王鞭时,舞者右手持霸王鞭的中部,上下左右舞动,并不停地用鞭来回磕打双手腕、双手肘、双肩、双胯、双膝关节和双脚腕等12个关节,称为“打十二月”,跳一套动作打击 24下,称为“跳 24节令”。随着舞者手舞足蹈的起落动作,霸王鞭发出有节奏且清脆悦耳的响声。舞者身随鞭移,双肩前后摆动,左右扭腰送胯,舞蹈动作连贯自如,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霸王鞭舞常与八角鼓舞、双飞燕相配合,组成“心合心”“背靠背”“脚勾脚”等舞蹈动作,并打出“一条龙”“四梅花”等队形。表演时,男女交错,旋转对舞,在套路和阵型的变化中边唱边跳、时进时退,气氛热烈,阵势壮观。

(王继成 摄)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绚丽多彩。2023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创建,成为云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大理州有四级非遗项目7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云南省第一;有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数量位居云南省前列。

近年来,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坚守的非遗项目植根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彰显大理文化魅力,精彩纷呈的非遗也正逐渐成为大理的“文化名片”,并绽放时代光彩。一批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木雕、白族扎染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点)、非遗工坊(传承作坊)、“非遗+旅游”示范点相继建成,非遗也更多地走进校园、走进群众生活,成为“大理之美”的一种打开方式。

为大理多彩非遗点赞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美溶 文

央视一套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