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艺报刊发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杨书睿的文章《去有风的地方》:细绘影像与文学面向》,盛赞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
文章介绍,近年来,轻松愉悦的、田园牧歌式的真人秀节目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此同时,一波同类型影视作品也逐渐登上荧幕。新年伊始,由刘亦菲、李现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播出。这部主打治愈、回归与寻找自我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苍山的风、洱海的水更是在众多年轻人心中埋下了一颗“去大理,慢下来”的种子。
杨书睿认为,该剧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在于它准确诊断了当代青年被时间异化和生活压力诱发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危机,并对症下药,用细绘的笔法描摹世情,用散文式的影像抚平焦虑,为观众提供积极、平和的生活态度导向的同时,展现出互联网时代当下的、与人密切相关的文学面向。
文章认为,《去有风的地方》通过细绘式勾勒主题和散文式影像投射,彰显了现代文学式精神指引。
总体来看,该剧的叙事是围绕女主许红豆(刘亦菲饰)和男主谢之遥(李现)各自的经历与二人的交往展开的。许红豆因为闺蜜陈南星的离世而辞职去大理实现二人的旅行梦想,希望借此忘记悲伤。谢之遥放弃北京的工作返回家乡云苗村创业,希望能够发展村庄经济、保护文化遗产。起点虽略老套,新意却颇为扎眼,原因在于故事的展开选择了细绘的碳素勾勒而非大笔的重彩渲染。如果用传统观点来看,该剧并未将人物冲突和节奏起伏作为重点,而是以主角的情绪变化为线索,用细笔的连贯点染情节。比如许红豆在不同时间段被触发伤痛记忆后发生了从崩溃痛哭、默默流泪到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情绪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她在云苗村所接触的人与物密切相关的,一切都有迹可循。这种笔法将情感连缀成线,丰富了剧情的细腻度和流畅性,也给观众带来一种淡然、清透的观感,可谓“淡妆”。而该剧的“浓抹”之处,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图景。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和人物关系的背景板,云苗村这个小村庄仍保留着以血缘和辈分为纽带的氏族社会习俗。村中人或为同姓,或为姻亲,关系交错纵横,最终形成广义上的“四世同堂”。编剧将大量笔墨设定于此,在以小见大中映射出中国古村落的世事人情,也为通过性格或观念矛盾的手法铺展情节、酝酿人物矛盾提供了极佳的温床。
整体来看,该剧的镜头和叙事偏向于散文的“形散神聚”。毫无疑问,这与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内敛和倾诉的注重有关,因为“散文是自我抒情的最好方式”,“容易将内心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或是让它自然而然流淌出来”。大理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一直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从金庸笔下的段氏家族,到《还珠格格》里萧剑口中的世外桃源,大理尽管身在世俗,却承载着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该剧巧妙之处在于使用大量的人物行动镜头和空景镜头,并尽可能实现长镜头的一气呵成,再搭配明暗交错的光影和舒缓悠然的背景音乐,记录、再现大理的同时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在场感。
文章认为,《去有风的地方》之所以如此真实,贵在山、水、人、物返璞归真的糅合。用当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你要拍摄大理,就不能只拍摄大理”,要远眺云翳横浅的苍山和浮光跃金的洱海、要近赏古城集市形态各异的瓦猫和精致巧妙的刺绣。仔细观察片尾的演职人员表,我们会发现剧中所有的特色手工,如鲜花饼、乳扇的制作都经过了专业培训,每位演员中的“当地特色”都被强化。
该剧令人感动不仅在于它的和谐与平静,更在于其背后一股奔涌的面对未来的信念和热情。本剧实现了一种强有力的价值引导,从而不再被同类电视剧的同质化窠臼所束缚而指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从这一点看,该剧实际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学气质,它继承了文学经典的命题,在厚重的历史现实中融进新时代青年对现实与理想、个人与家国、小我与大我的价值选择和哲学思索,展现出一种当下的、与具体的人相关的文学面向。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陶江 文
腾讯视频 截图
责编 杨金敏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