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21年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以来,大理州始终不渝从文化禀赋、文化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方面积极推进创建工作。大理文旅推出【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专题报道,为创建营造良好氛围。
非遗大理行
葫芦笙制作
乐器的演奏犹如人类语言系统的
表达方式之一
对于有的人来说
它只是生活的余兴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
这种特殊的音乐语言
凝结了日常世界中的情感和诉愿
葫芦笙,古称瓢笙,流行于我国西南彝、佤、傣、拉祜、傈傈、纳西等少数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南地区就已经出现葫芦笙的影子。唐代樊绰的《蛮书》中谈到南诏风俗时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由此我们大胆猜测,唐代时葫芦笙在南诏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已颇为流行。
寻着清脆响亮的葫芦笙声,我们前往永平县龙街镇贵口村丁家山人,如今这里仍保留着傈僳族葫芦笙的制作技艺。
丁如白从小在这里长大,17岁时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葫芦笙以及传统曲目的吹奏。虽已年近80,他与葫芦笙的情缘,仍保留在每一次葫芦笙演奏的呼吸之间。
葫芦笙由笙斗、笙管、笙帽、簧片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制作葫芦笙首先要准备各个构件。
笙管选用五根长度和中空直径都相仿的白竹,以保证音色一致。竹管的竹壁薄,声音才更清脆。晒干后将竹管两端的竹节切除。丁如白凭借多年制作葫芦笙的经验,根据葫芦大小决定五根笙管的长度。
簧片俗称“舌”,是葫芦笙的发音器,也是葫芦笙制作过程中比较复杂的环节。制作簧片须选择密度和硬度较大的材料。以白竹制成的竹簧片,易受潮影响发音,不断摸索后,丁如白选择用白铜片来作簧片。白铜不易生锈变形,音色沉稳,是做簧片的好材料。
用刀具在簧片上进行手工切削,形成一个一端连接于本体、三面切穿的长方体。中间部分形成簧舌,四周自然形成簧框。丁如白不断加工调整,簧舌一定要够薄,才能随着气息的煽动而发出声音。
在笙管下端分别切出1个契合簧片放置的卡槽。而在上端的适当位置挖出调音口。簧片扣入笙管后,丁如白一遍又一遍校对,进行音量均衡、气息通畅的测试,达到满意效果后才用蜜蜡封口。
笙斗是葫芦笙的“共鸣箱”。利用葫芦的腹部为笙斗,细长一端为吹口。将葫芦腹部凿出对称相通的两个洞口,掏出内部的瓤和籽。
在钻洞口时不仅需要注意洞口大小与笙管的吻合,五个洞口之间的距离要得当,最终,呈现出一个环状,这样五根笙管依次插入笙斗内后才能紧靠在一起。在安装构件和钻洞的过程中也要进行调音。如果音准不符合要求,则要修改笙管上各调音口的大小、位置,以及略微调整笙管位置。用木片稳固笙管与葫芦孔的缝隙,以蜜蜡封住洞口四周,避免吹奏时漏气。
笙管从长至短被命名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葫芦笙的五个音域,分别由它们来控制,笙管越长音越低,越短则音越高。
一个优秀的葫芦笙手,往往也精通葫芦笙的制作技艺,因为只有善于吹奏葫芦笙的人,才能在乐器的制作过程中完成最后的调音。经丁如白制作的葫芦笙,音色纯正、吹奏得力。
丁如白有三个徒弟,从师学艺已有十余年,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会将自己新做的葫芦笙,带给老师傅检验。随着年纪见长,丁如白的听力有些下降,但葫芦笙音准是否正确,高低音是否得当,丁如白嘴一吹、耳朵一听,仍然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傈僳族的日常生活、民俗节日或是婚丧嫁娶,都少不了用葫芦笙来表达喜怒哀乐。丁如白熟练掌握了傈僳族送亲调、赶街调、团员调等二十多种调子。其中,《贺喜调》为傈僳族办喜事时吹奏,也是丁如白最喜欢的曲目之一,葫芦笙阵阵,仿佛生活中所有苦辣都被这欢乐的气氛稀释。《狩猎调》《蜜蜂采花》是打猎和农事时吹奏的调子,歌曲铿锵有力、顿挫抑扬,挥洒出傈僳族人民的意绪风貌。
葫芦笙的演奏犹如人类语言系统的表达方式之一。对于有的人来说,葫芦笙也许只是生活的余兴,但对于这位老人来说,这个古老的音乐语言,凝结着日常世界中的情感和诉愿,只要站上打歌场,他依旧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来源 “樂字号“微信公众号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