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辞岁,玉兔迎春。在喜迎新春佳节来临之际,2023年1月17日,由楚雄州博物馆和大理州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精品展”在楚雄州博物馆开展,让观众近距离领略白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白族服饰是白族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凝聚着白族的民族感情、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基调,反衬之以黑色、蓝色等色彩强调对比、明快。白族男装的基本款式由包头、对襟上衣、领褂、扭档阔腿裤、剪刀口布鞋组成,最典型的是“三滴水”穿着,女装基本款式则由包头、小领或无领搭襟旁扣内衣、领褂、围腰、直筒吊裆裤、绣花布鞋组成。常佩有“三须”、“五须”银链和精美的手帕、荷包、囗弦包等饰件。
展厅陈列




本次展览采用实物与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展出白族服饰30件套、绣件饰品76件,集中展示了大理、洱源、鹤庆、剑川、云龙等大理境内及其大理州外各地的白族服饰,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绚丽多彩的白族服饰文化。
服饰欣赏







参观展览



(大理州博物馆副馆长谢潇 接受媒体采访)

白族刺绣,指尖上的艺术,丝线中的美好,主要流传于大理州各白族村寨。2009年8月,白族刺绣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白族刺绣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针法运用独到,常见的刺绣针法包括平绣、锁绣、打花、挑花、盘绣等。各类色彩鲜艳、纹理分明的精美刺绣被广泛运用于服饰、头饰、鞋帽、裹背、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它们上面的挑花刺绣栩栩如生,无不表现了白族妇女的精粹技艺。
绣件饰品







精心布展





楚雄与大理山水相连,文化相依,楚雄州博物馆与大理州博物馆同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此次展览,不仅增进了两馆之间的友谊,而且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楚雄市民在新春佳节带来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

楚雄州博物馆简介
楚雄州博物馆于1995年建成开馆,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目前共有馆藏文物10792件(套),承担着全州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征集、展览教育、学术研究、文化旅游等职能。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是州属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财政全额拨款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与楚雄州文物管理所、楚雄州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楚雄州中国彝族服饰研究所合署办公,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社科教育示范基地,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现已成为展示楚雄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最佳窗口,成为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

楚雄州博物馆整个建筑依山布局,八个主要展厅呈中轴对称,长廊互相连通。大屋顶具有古建筑殿堂风韵,与逐层下降的土掌房、垛木房等彝族传统民居式建筑有机结合,既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宏伟气势,又突出浓郁的彝族建筑特色,是楚雄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开设有序厅、动物标本厅、古生物厅、历史文物厅、彝族厅、中共楚雄历史展厅、罗江艺术馆、临展厅、影视报告厅,展出各类文物6000余件,其中,古生物化石、青铜文物及彝族服饰收藏、陈列独具特色。
来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