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李汝明:苦姜坡走出的非遗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2-12-19
作者:马寅瑞 点击数:13679


(2020年12月29日,李汝明带着家人排练由他创作的《嘎吃蜜》舞蹈)

“嘎吃木瓜,瓜咖喱……”伴着动听的“器奔”(傈僳族四弦琴)弹奏声,漾濞县漾江镇湾坡村苦姜坡村民小组的10多名男女老少围成一圈一边唱、一边跳,傈僳族打歌,踢、跺、闪、撞的特色舞步刚柔相济,充满活力,场面欢快热闹。

(2020年12月29日,李汝明家门前练习“器本”和打歌。娴熟的打歌技艺源于多年的日积月累,打歌已融入他的生活日常。)

怀抱“器奔”的打歌领舞人叫李汝明,今年53岁,共产党员,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队长,是大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12月29日,李汝明正在制作”器奔”,乐器的制作传承也是李汝明的拿手绝活之一。)

(李汝明制作的“器奔”。他的“器奔”应用很广泛,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有28把是他义务制作的。)

在李汝明的记忆里,父亲李贵生从小就背着他参加各种傈僳族的节庆、婚礼打歌活动,7岁开始就跟着爷爷、父亲学习传统傈僳族打歌和“器奔”的弹奏,12岁开始学做“器奔”,13岁时已熟练掌握傈僳族打歌的十二种步法、“器奔”弹奏的曲调和“器奔”制作技艺。

(2018年10月,李汝明(左一)到县里参加扶贫公益晚会演出)

2005年,李汝明在一次外出劳作中发生了意外,不得不卧床休养了8年。2013年伤势稍有好转后,他在重新温习打歌技艺的同时,开始学起傈僳文字、谱曲、写词和编导,并在原有的步法上,将傈僳族弦琴弹奏与踢、跺、闪、撞巧妙结合起来,还把一些傈僳族古歌融入其中,编导出《呣呱呱瓦器器》《火塘情》等代表作品,使得傈僳族打歌更具民族特色,更加丰富多彩。县、镇级文化部门得知后,给予他大力支持,由他牵头组建起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在家里开设了傈僳族打歌传习所,每周一定期进行传习活动。在他的努力下,苦姜坡傈僳族文艺队从14人发展到45人,并经常代表县里参加省州组织的文艺汇演,先后获得过一、二、三等奖及各种荣誉奖10余次。

(2020年12月29日,李汝明在自家改建的传习所里,带着家人和部分文艺队员温习”器奔”弹奏。多年来,李汝明传授傈僳族打歌的人超过300人,现在,文化活动传习所成了他传授打歌技艺的最佳场所。)

(2020年12月29日,李汝明正在把乐器搬进新建的传习所。)

两年前,漾江镇文化站在村里选址建盖文化活动传习场所,李汝明主动将他家的空地无偿贡献出来。经过两年的打造,一个集舞台、传习室、器材室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场所建成了。这些天,李汝明一边忙着往室内搬运、摆设器材,一边组织文艺队正全力以赴投入到由他创作的《嘎迟尼》(幸福跟党走)舞蹈排练中。

来源 大理日报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