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
山地白族刺绣
刺绣是白族古老的文化标志
白族的刺绣之美,
绝非在于表面的繁华
绣者持手中的“笔墨丹青”
花鸟布局,草木有序
千般袅绕的脉络背后
诉说的是银针下的百种情绪
根据生存区域与地理环境的不同,大理的白族大致可分为山地白族、坝区白族、洱滨区白族三种主要类型。服饰的色彩、款式、纹样,散发着别样的韵味。 洱滨区的白族,世代傍水而居,加之气候温润,他们的服饰淡雅低调,情感与深意大都体现在头饰上,早期的鱼尾帽便是洱海流域白族服饰的代表。以洱源、剑川、鹤庆为代表的坝区白族,以农耕为主,其服饰色彩多为冷色调。
山地白族多聚居于云龙、太邑、洱源,其中云龙境内的白族人口,占全县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典型的山地白族聚居区。因常年在山高谷深、气候复杂的环境下生活,他们的服饰除了注重御寒保暖,也衍生出独具特色的白族刺绣服饰文化。
从唐宋时期开始,云龙山地白族的先民便有了自己的刺绣工艺。说到山地白族的刺绣,不得不提云龙县的关坪村。妇女身着白族绣花服饰,嘴里唱着白族山歌,手头忙活着刺绣,这幅生活的画卷如今依然能在这里得以捕捉。在杨明祥家,女人负责绣花,男人负责下地干活,正是有了丈夫的支持,三十多年来,杨明祥才能心无旁骛,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刺绣工作。
在整套山地白族服饰中,花样迭出的部分要数绣花长围腰。杨明祥绣好一件围腰,大致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正式开始刺绣前,得先用剪好的纸来做底样。无需绘制图稿,只要一张纸一把剪,杨明祥就能将心中的设计图稿还原。绣花围腰以黑布为底板,外形近似于等腰梯形,围腰上的刺绣分为中绣、底绣和边绣,每个版块用绣花栏杆将其分开。杨明祥将自己设计的剪纸贴于黑布之上,图案的摆放与分布她都会细细思量。
杨明祥的曾祖母康登姆曾是关坪地区白族刺绣的能手,周边大户人家凡遇婚嫁,都想请她缝制嫁衣,祖母字阿凤也是当地白族刺绣的佼佼者。得益于祖辈的倾心传授,杨明祥无疑也是位刺绣好手。在她独到的眼光之下,绣线堆叠的力度,图案色彩的把控,绝对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持手中的“笔墨丹青”,花鸟布局,草木有序。
结合不同绣品的特点,杨明祥将平绣、锁绣、打花、挑花、盘绣等多种针法交叉使用,针脚平齐细密,和光匀顺。
杨明祥设计制作的围腰,几乎没有重叠的款式,绣花图案可以是山间的花鸟,也能是房前屋后的桃李杏梅。对于生活的观察与热爱全都体现在她的刺绣作品里。
关坪村大多数的妇女都喜好刺绣,杨明祥的绣品在众多绣娘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前来向她请教刺绣的人自然不少。
也许是彩色绣线深浅融汇下的鼎力相助,杨明祥用几缕漂亮的针线,“拴住了”越来越多的刺绣爱好者。
、
杨明祥有三个女儿,虽然都会绣花,但在她们出嫁之时,杨明祥依旧亲手为孩子们缝制了三套嫁衣。纵使与孩子千里相隔,这贴身的暖,是与父母割不断的思念。
杨明祥的丈夫杨育明是云龙白族山歌的传承人,这位淳朴的山里人,把生活的苦乐都寄托在了歌声里。在山里、在田边、在奔忙的日子中,舞台的出现从来不受局限。
山鸣谷应,心照不宣。
忙有所值,闲有所趣。
生活里纵然有千般的苦涩,
但只要守住初心,
便会拥有这万般的深情。
来源 “樂字号”微信公众号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