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艺术大理】走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苗族射弩传习所

发布时间:2022-08-16
文章来源:大理非遗 作者:刘榕杉 点击数:2638

传习所小档案

名称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苗族射弩传习所

地址

南涧县乐秋乡乐秋村委会下大湾村

建成时间

2019年

开放情况

对外开放

负责传承人

杨如伟(县级)

(苗族射弩传习所)

穿过下大湾极具苗族特色的寨门,映入眼帘的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沿着弯弯绕绕的水泥路面驶入村民活动场所——下大湾苗族乡愁文化记忆馆和射弩广场。

“蚩尤造立刀戟兵杖大弩”,弩原是苗族人民狩猎和御敌的工具,现在射弩成了苗族同胞逢年过节必举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杨如伟手把手的技艺传承下,学习射弩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年轻人学习后都会有空没空邀约“杀”上几把。

苗族制弩射弩代表性传承人 杨如伟:我爷爷教给我父亲,我父亲又教给我,过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以前还会跟着我爷爷上山打猎,后来跟着我父亲学,慢慢也就学会了制弩和射弩,现在就是保护生态,和大家在传习所里比比赛、教教大家也非常高兴。

苗族制弩射弩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杨如伟自小随父杨增寿在家学技艺,是杨家的第三代传人。从小生长在苗族村寨的杨如伟,受父辈影响,自幼喜欢上射弩,初次参赛就获得了好名次,之后就深深迷恋上这项传统的民族体育竞技运动。

“弩要端成水平,与肩同宽,手不要抖动,要保持弩稳定”,走进下大湾苗族射弩传习活动场所,非遗传承人杨如伟正在耐心地培训学员,从怎样拉弓、怎样上箭、怎样瞄准、怎样射弩等都作详细地讲解和传授。

“射弩最讲究的就是静、稳、准,基本动作主要是拉弦置箭、射弩姿势、持弩、瞄准、击发,射弩的姿势还分为立势、跪势两种,每一个动作都有要求,不然会影响到精准度及射程。”杨如伟边教边介绍。

立姿射击是身体侧对射击方向,两脚前后开立稍比肩宽,左脚位于起射线后,身体重心在右脚上,上体稍右转并保持直立,左手握弩身前端,右手握弩床的后部,两肘悬空。

跪姿射击是以左脚向前迈一步,站于起射线后,全脚掌着地,同时右膝屈膝跪下,右脚前脚掌和膝着地,三点着地成一稳固的三角支撑,臀部坐在右脚跟上。上体正直,正对射击方向。左手握弩身前端,右手握弩身后部,左肘可放于左膝上。瞄准时右眼瞄准缺口和箭头,使箭头位于缺口中央并与靶上的瞄准点成三点一线,集中注意力,保持身体平稳,深呼吸扣动扳机。

“村里人通常是从12岁开始学习射弩的,我从小跟在我爹身边学射弩,在2013年参加过一次比赛,我父亲老了,现在比赛都是让我去。”杨如伟的儿子自信满满说。在杨如伟手把手的技艺传承下,学习射弩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年轻人还经常相互邀约在射弩广场比赛。

1986年,在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射弩被列为竞赛项目,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县纷纷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南涧县的苗族选手,积极参加射弩比赛,捧回无数奖牌,进一步促进了射弩运动的发展,使之成为苗族男子广为参加的民间竞技活动。

(杨如伟在制弩)

杨如伟现在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制弩射弩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时,在州、县文化和旅游局及非遗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在乐秋乡大湾村建起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苗族射弩传习所,开展传习活动,定期组织射弩培训。

苗族射弩以其特有的形式记录了苗族祖先开天辟地的历史,凝聚了南涧苗族先民在深山中绝处逢生的勇敢与智慧。今天无论在南涧县苗族人民家中,还是在民族运动会的赛场上,苗族射弩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传统体育精神,展示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铮铮铁骨。

来源 大理非遗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