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艺术大理】一支画笔 描绘家乡美丽画卷

发布时间:2022-08-15
文章来源:大理广播电视台 作者:龚怡丹 点击数:2567

在大理的蓝天白云下,

青瓦白墙、水墨丹青相互辉映,

勾勒出白族民居的独特之美。

为了创作出这种美,

大理地区涌现出

一代又一代的彩绘艺人。

龚久沅就是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新生代白族彩绘师。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将自己的灵感绽放在云南的城市乡野、大理的各个角落。来自大山的他,也靠绘画改变了人生。

龚久沅,原名龚正军,1981年出生在大理市双廊镇伙山村,这里大山连绵,曾经是双廊镇3个山区贫困行政村之一。当时龚久沅他们一家六口人挤在简陋的茅草屋,因为贫穷,龚久沅从小自卑、沉默寡言,只有谈起绘画时,他才神采奕奕。

龚久沅,白族彩绘师:“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我们表达什么,感觉别人也不会重视,只能默默画画,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思想,画画可以把世间美好的东西表达出来。”


贫穷限制了物质生活的满足,但限制不了人对生活的想象和对梦想的追求。买不起画笔,他就拿起石子、碳笔,没有纸张画布,他就以地为纸,以墙为布,勤学苦练。从小学开始,龚久沅就是班里绘画最优秀的学生,当时班级的黑板报都是由他来完成。当时的他似乎也慢慢找到了自己。

直到初二那年,龚久沅感觉人生再一次跌到低谷,父母生病所需的高昂医药费、辍学后无望的打工生活,都让他感到窒息。

只有夜深人静,拿起画笔,是他久违的轻松时刻。当时周围很多人都认为龚久沅是个“疯子”,家里一贫如洗还闷头画画,但他依旧在坚持,因为他知道,这条漫长而孤独的艺术路可能是他的出路。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也在向他靠近。

“我记得当时是发小帮人家盖房子,顺便约我去帮他们画两幅画,挣了50元,那时的50元是非常多的。从那时起,我想着将来古建彩绘发展应该不错,就开始往水墨、山水这方面练习。一开始不会画,就去看别人画好的图案,晚上拿白草纸去偷偷印下来,边看边学,因为白天还是会害羞。”

“羞怯”并没有阻挡龚久沅进步的渴望。他心里明白,要想学习白族彩绘,“吃定这碗饭”,就要从头开始。与一般的绘画不同,白族民居彩绘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简单的点、线、面的拼凑,它与砖、墙、门、窗形成整体,其间还蕴含着白族人的审美、气节、价值观与灵魂。

所以龚久沅常常在工作之余独自一人跑到书店看书,找资料学习,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书店关门。

因为原有的绘画功底和自己的不懈努力,龚久沅进步神速,短短的一年时间,他就精通了各种传统白族彩绘,加上之前自己比较熟悉的丙烯彩画和3D画,他渐渐成为了一个各方面比较全面的彩绘师。此时,请他去家中绘画的人越来越多,龚久沅也成了大理州内接彩绘工作最多的彩绘师之一。

张继艳是祥云县沙龙镇沙地村这个院子的女主人,经过两年的基础建设,现在家里的房子进入装饰阶段。身为汉族的她们也盖起了白族风格的房子,慕名把龚久沅请到家中。

张继艳:“我觉得他的画,意境优美,线条清晰,看着也非常真实,画云也很有神韵,我是比较喜欢的。”

在这栋白族风格的民居里,龚久沅和他的团队历时近半个月,共作画大小180余幅。这些画作中,有传统的以黑、白、灰、蓝为基调的水墨画,也有形象逼真的丙烯彩画。

从龚久沅与朋友去别人家作的第一幅画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他在秉持白族民居彩绘艺术传统的前提下,结合地方特色与客户的个人喜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作画几十万幅,足迹遍布省内各地,乃至河北、新疆地区。

为了传承与发展,他的彩绘不再拘泥于白墙上,村里冰冷的变电箱、城里普通的垃圾桶都成了他创作的画布。龚久沅的灵感似乎就没有枯竭的时候,他创作的每一幅画,没有模板也没有底稿,完全凭借想象,在一笔一画间,流淌着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2017年初,龚久沅以“摩利支”为名成立了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彩绘团队,随后接到的工作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

2019年,龚久沅回到家乡,在伙山村盖起了楼房,娶了双廊镇上美丽的姑娘,成为双廊镇伙山村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如今可谓“幸福来敲门”,曾经像梦魇一样、荒凉贫穷的大山,却成为了他现在放松自我、创作采风的后花园。


有人评价龚久沅的画说:“他用他的画笔无声地画出了大家眼中家乡的样子”,事实上,他用画笔也画出了自己的美丽人生。


来源 大理广播电视台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