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大理州的火把节2013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欢度一年一度的火把节,2022年7月20日上午,来自童话造物馆的20多位师生来到大理州博物馆,在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场丰富多彩的以“博物馆里的火把节”为主题的社教活动。
参观博物馆
同学们跟随讲解员参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了解大理的历史和白族文化,并与讲解员积极互动,认真地做笔记进行记录学习,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观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
了解火把节
师生们走进社教活动室,志愿者老师结合动画、视频,对火把节的由来和习俗进行了生动的介绍,通过问答的方式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制作火把树
在志愿者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师生们用水果和竹签等材料制作自己心目中的水果火把,大家一起动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火把树。
打歌狂欢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大家情不自禁手拉着手,围着火把树载歌载舞,尽情打歌。
拍照留影
活动最后,孩子们开心地举着火把树拍照留影,师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圆满地结束了此次活动。
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就是和历史的一次相遇。通过举办这样以民族节日为内容的社教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延伸阅读
白族火把节节期为农历六月二十五,凡大理州境内白族聚居的地区都过火把节。
火把节这天,大理城乡各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羊,姑娘们则用凤仙花捂红十个指甲,大家纷纷汇集到竖立大火把的地点欢庆。火把由松枝、麦秆捆扎而成,插满五颜六色的小三角旗,再挂上梨、苹果、花红等火把果,顶端装饰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升斗。入夜,点燃火把,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孩子们举着小火把在田野奔跑喊叫,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靠近洱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火把节始于南诏,传说是为了纪念坚贞不屈的柏洁夫人,实质上是白族先民太阳崇拜、火崇拜的遗留。
来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