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的网红打卡点——稼穑集农耕文化艺术馆想必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它全面地展示了大理的传统农耕文化,是喜洲的一张文化名片。
近来,稼穑集主创人田飞干了一件大事,他集合了23位大理本地民间艺术传承人,打造了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甲马、制陶、布艺、金工、营造、塑造、擀毡、玩具及纸扎、造纸九大工艺正在匠志集等你。
甲马馆
甲马,又名纸马或甲马纸,中国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所使用的物品。“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采色而祭赛之,毕即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凭依,似乎马也。”在云南这片多民族的土地上,诞生了多元的文化,而甲马便是这些历史忠实的记录者。
大理民间祈福时会搭配一张“甲马”,诸如“神马”“送福神马”“精神甲马”“孔雀甲马”“追赶甲马”“报喜马子”等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甲马版画馆
在匠志集欣赏完甲马版画,还可以去“薄技在”亲身尝试版画制作。穿上围裙,拿上工具,私人订制你的甲马版画。更有丰富的文创作品任你挑选,让你不虚此行。
喜洲·薄技在
薄技在甲马艺术馆(体验)位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古镇市坪街56号院制陶馆
制陶馆展出大理剑川黑陶、凤仪土陶等独具特色的陶器。见识完丰富的大理陶器后,再去体验区接受一下泥与水的洗礼。
布艺馆
云南的纺织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以皮毛、野生植物制作的纺织品。伴随着制作工艺进步和审美发展,大理地区诞生了“扎染”“白族刺绣”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
布艺馆
在布艺馆内,传统扎染所折射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还有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相碰撞时激发的强劲生命力。
如果说,扎染展示区展现的是创新,那么刺绣区展现的就是传承。展出的白族刺绣服饰已经因时间的洗礼显得有些陈旧,但那些精致的纹样却依旧鲜活,让人不禁联想,那些一针一线绣出的茶花和梅花是否也装点过一位位白族少女的美。
白族刺绣
金工馆
云南自古就有“金属王国”之称,南诏国时期,鹤庆县就有匠人从事金银铜铁器的加工制作。了解完鹤庆银器制作,不如下一站就奔向鹤庆,去选一点心仪的银制品做伴手礼。
鹤庆制银
营造馆
白族建筑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楼面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瓦猫
瓦猫——云南民居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镇宅兽,又称镇脊虎、降脊虎、吉祥虎等,是一种以老虎为原型,融民族文化、建筑装饰和民间艺术为一体的传统土陶民俗用品。造型质朴的瓦猫身上寄托的是趋吉避凶、招财纳福的美好愿望。
塑造馆
现场了解过,才知道大理彩塑制作大有讲究,“塑像先以木桩搭构骨架,描绘出五官面容,再将金心银胆、阴阳茶器、笔墨通书、糯米茶叶、五香五子等物品一一置入胸腔腹部;并以稻草捆扎,大泥塑形,敷细泥开像;抹上特制的纸筋灰,表面以白棉纸裱糊,压光打磨后辅以彩绘”。
馆内不仅有各种塑像,还有《西游记》《三英战吕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通过彩塑匠人的双手从文字中跳出来,纤毫毕现。如果带小朋友来参观,一定会受到他们的喜爱。
玩具纸扎馆
可千万不要以为玩具馆就意味着天真童趣,这里的“玩具”可带着点神秘。
这些玩具充满着民族趣味与审美,用色艳丽,线条大胆。有别于精雕细刻,粗放的线条别有一番原生态的风格。
纸扎《老鼠嫁女》
纸扎作品《老鼠嫁女》展现了民间故事的趣味,不知道你逛完玩具纸扎馆,会不会被纸扎老鼠的“回眸一笑”吸引呢?
擀毡馆
精致的羊毛毡你一定见过,但是比人还高的羊毛毡你见过吗?在擀毡馆,就有一件极具冲击力的毛毡艺术作品。
生动的人物、动物、植物通过毛毡形式展现,生动有趣,让人看着就想象到了毛毡有点扎手但又柔软的触感。
造纸馆
文字与纸
造纸馆内,“凡柔韧者皆可以造纸”这句话发人深省,那些柔韧的植物纤维通过造纸技术褪去粗糙原貌,成为清白的纸张。
至此,匠志集的所有展馆都已经走完,想必你一定有点疲倦,不要担心,匠志集为你准备了休闲区,坐下来喝杯咖啡,细细回味所见的民间技艺,或者整理一下自己的图集发个朋友圈,歇够了再去下一个景点。
匠志集目前正在做最后的开馆准备,全新的民艺打卡点、匠人手作,等你亲自来发现。
匠志集民艺中心位置: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四方街
来源 大理融媒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