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的火把节,热而浓,华而艳,它就像这儿彝族的民族服饰,大紫大红,又像这儿的麻辣涮菜,冲击你的味蕾。清清淡淡的日子中,火把节如期而至,它给你寡然的生活带来灿烂的烟火以及生活的乐趣。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一年一茬,算起来巍山的火把节我也过了近二十茬了。从来到县城参加工作至今,二十多个春秋,参与了好多次火把节的盛宴,每年火把节都有相似的身形,而每年火把节又都有绝不雷同的面孔和个性细节。
火把节,源于民间。唐宋以来一直是当地居民的传统节庆,官方虽然插进去很多礼仪祭典的严肃内容,但并没有冲淡它的民间喜乐本色。
它的起源,光在云南就有若干个不同版本,驱蝗说、英雄说等。巍山因是唐时南诏国发源地,有南诏王皮罗阁“火烧松明楼”统一六诏之说。
历史的烽火虽显沉重,民间的活泼气息却从未失去。火把节的那份抒情、那份狂欢、那份溢出时空的所谓“后现代诗意表达”,充满了生命力。我特别喜欢的是备办节日的过程,以及节日中渲泄释放快乐的情节。
节前约一两周,古城集市、街巷上就有扎好的松木火把杆出售,上面插满松明子,被乡人扛着沿街而过。街上人家纷纷出来买。过节当天,人们在杆上绑上火把梨、花红,以及一些吉祥寓意的彩旗,结结实实的扎起来竖在门前,只等日落西山暮色降临就点燃火把。而此时等待天色变晚的时辰往往是最难熬的,越是雀跃,阳光就越是迟迟不肯退出庭院,那悠缓的性子让人如坐针毡。
天黑后,广场上传承千年的火把节终于随鞭炮声打响了。“火把头”上写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表达人们吉祥求福的愿望。先是构思奇巧的烟花雨,绚丽夺目,鞭炮声、烟花声、喧闹声,声声入耳,引得万千群众翘首企盼,彻底的打破了夜空的寂寞。接着就点燃十多米高的中央大火把,燃烧起地上的木柴堆,彝族歌舞队和群众围火而歌,载歌载舞,随着音乐的节拍打歌,就跟《松下踏歌图》的壁画一般模样。广场活动结束,火把节也进入高潮,四方村落的群众倾巢而出,走街串巷,开始到街上“撒火把”。
“撒火把”是用松树脂制成粉末,撒在手里拿着的小火把上。
对着你撒一把,立时火焰在你周围升腾数米,寓意烧去你的晦气、引来红红火火。当然,过旺的火气也可能给你带来眉毛胡须一片焦土的后果,为此,你还得有一点防御常识,审慎地游走在撒火把大军中,如此,才可军安人安、国泰民安。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火把节也带上了一点儿“情人节”的民俗意味,呼朋唤侣是节日常态。情侣们也借节接近,互诉衷肠。烟火散去,车马渐息,此时街巷只剩下一对对漫步的情侣,或倾诉或低语。行人路过,也就默默地祝福他们:感情如火一般热,生活如火一般旺,家人如火一般暖。
火树银花不夜天,火把节日舞蹁跹,歌声唱彻月儿圆。来吧,这儿的火把节是千年的佳酿,在南诏故地、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儿有着你意想不到的底蕴和风情,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来源 巍山旅游
文 马勋朴
见习编辑 韩艳慧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