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民族团结】传承非遗文化之魂 铸牢民族团结之根

发布时间:2022-06-27
文章来源:宾川县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童文文 点击数:2899

大理宾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紧密衔接,以传承非遗文化之魂,铸牢民族团结之根基。

挖掘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浇筑民族团结之花

宾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细致挖掘,并加以保护传承,尤其注重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9项,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8项,在这些少数民族名录中,省级为4项、州级为11项、县级为33项。有省州县传承人282名,其中,少数民族传承人129名,达到省级少数民族非遗代表传承人4名、州级少数民族非遗代表传承人10名、县级少数民族非遗代表传承人115名。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对宾川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以兼容并蓄和延续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实现民族文化多元共生和协同发展。


打造少数民族非遗产业,提升民族团结经济腾飞

文化不仅孕育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价值。宾川县在挖掘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加大对非遗文化商品经济价值的创新与开发,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积极引导、外出宣传、加大培训、创业支持、招商引资等手段,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金牛镇砖瓦烧造传习所、大营镇白族泥塑传习所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在当地能起致富带头作用的民营企业。州城镇韭菜腌菜、乔甸镇的海稍鱼、金牛镇的羊肉粉蒸、大营镇宝丰寺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也打造成独具宾川标识的非遗特色商品走向市场,在全国各地进行展销,这些非遗文化商品不仅得以更好地传承下来,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经济价值,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巨大作用,为民族团结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建立非遗文化传习所,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近年来,宾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采取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全县积极建立平川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传习所、平川狮灯传习所、唢呐调传习所、大营镇萂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传习点、白族泥塑传习所、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传习所、大营镇萂村白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传习所、金牛镇砖瓦烧造传习所、洞经音乐传习所、拉乌山歌传习所、赶马调传习所、刺绣传习所共12个非遗文化传习所;1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和大营镇萂村非遗工坊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金牛镇砖瓦烧造传习所、大营镇的白族泥塑传习所、萂村白族传统文化传习所、宝丰寺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传习所还被命名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宾川正积极筹划申报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文化传习所、非遗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的建立,不仅让宾川优秀的非遗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和传承,还弘扬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铸牢了全县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深厚根基。


开展少数民族非遗培训,促进民族团结文化发展

为促进宾川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宾川县文化和旅游局根据各乡镇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每年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省级非遗项目《唢呐调》和《平川狮灯》的传承人杨益林、李文芳,每周都利用课余时间到平川镇的中小学学校开展唢呐和舞狮灯非遗传承;白族非遗刺绣、非遗泥塑、非遗洞经音乐传承人在白族聚居的鸡足山镇各中小学校和村委会,对学生开展白族非遗刺绣文化和非遗泥塑技艺培训,对当地群众进行白族洞经音乐培训;在大营镇傈僳族聚居的宝丰寺组织傈僳族群众开展傈僳族火草布非遗技艺传承培训,白族聚居的萂村开展白族剪纸、刺绣、扎纸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培训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民族团结进步从娃娃抓起又深入到群众中去,让他们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文化的发展。

通讯员 宾川县文化和旅游局 胡雪梅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