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板凳戏”“唢呐戏”的白族传统戏剧“白族吹吹腔”,是白族人民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文化财富,2021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老剧种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近日,云龙县举办2022年度文化人才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吹吹腔保护传承培训班,进一步推动白族吹吹腔的传承保护工作。
作为白族文化的记忆,白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吹吹腔戏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娱乐方式等的出现,使吹吹腔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张国藩(白族吹吹腔省级传承人):白族吹吹腔它主要就是靠口传心授,人存艺在、人亡艺绝,所以我觉得这一块是我们的欠缺。
近年来,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好吹吹腔,云龙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传习馆、传习所、传习点建设,举办培训班,开展吹吹腔进校园等活动,在传承、保护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张杰兴(白族吹吹腔省级传承人):我希望政府与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按时来辅导我们,帮助我们办更多的培训班,来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否则我们的吹吹腔会逐步老化,我们这代人已经老了,年轻一辈或者下一辈衔接不起,所以我很担心,希望有更多的群众或者是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我们的传承发展。
白族吹吹腔见证着白族的历史,蕴含着白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了白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地方风物,具有普及历史知识、传播民族文化、寓教于乐的重要作用,对于沟通各族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陈满霞(白族吹吹腔爱好者):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更有责任去把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认识它,让白族吹吹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一直发扬光大。
目前,云龙县共有一支专业剧团、八支民间剧团,在不断培养接班人的同时,编创了一大批优秀白族吹吹腔剧目,形成了专业剧团争先创优,业余剧团百花齐放的局面。
杨艳(云龙汤涧剧团团长):在吹吹腔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创新,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生机活力。我们汤涧业余吹吹腔剧团是一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专门从事吹吹腔现代戏创作、演出的实验剧团,正在探索一条吹吹腔的传承发展之路。
2021年白族吹吹腔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吹吹腔又将迎来新一次发展机遇,古老的吹吹腔民间艺术必将开放出艳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张国藩(白族吹吹腔省级传承人):我作为一名省级传承人,一定会老老实实把真实的白族吹吹腔文化准确地继承下来、又传下去,传承给下一代人。
杨艳(云龙汤涧剧团团长):我作为新一代的吹吹腔传承人,将继续努力学习,为吹吹腔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古老的吹吹腔民间艺术开放出艳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来源 “大理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责编 杨 奥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