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千年的扎染,成为人们穿戴的日常;瓦猫从房顶走下,化身一件件抢手的旅游纪念品;一曲曲弥渡民歌被广泛传唱,为大众熟知……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近年来,大理州多措并举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注重将非遗与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有机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不断拓展,非遗资源深度嵌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之中。
(瓦猫 王泽航 摄)
“非遗+产业”
助力传统工艺和乡村振兴
以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多的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大理州推进非遗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研发具有特色的大理非遗品牌。截至目前,已先后培育“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蓝续”扎染、剑川黑陶等知名非遗品牌;在全州建成非遗工坊(传承作坊)37个,采取“公司+学员+工坊”形式培训群众掌握非遗技能、从事非遗产品生产销售;以“金木土石布”为主的非遗产业,逐渐成为富民强州的新兴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剑川黑陶)
以鹤庆银器和剑川木雕为例,截至目前,鹤庆全县共有9个乡镇56个村3000多户10000余人从事银铜器加工销售,银器产品种类达2000多种,银器销售额35亿元左右。其中,鹤庆依托银器文化,借助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和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于2021年建成的占地6000平方米的银器直播基地、100多个直播账号百花齐放,基地直播银器日销售额达150万元,引领线上营销新模式。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在剑川县,木雕企业达1500余家,古建公司2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30多家,形成200多个木器木雕品种,2021年实现木雕产业总产值达3.8亿元。
(剑川木雕)
“非遗+旅游”
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把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发展,大理州围绕“非遗+旅游”,探索出“非遗+N”的多种文旅融合新路径,包括“非遗+景区”“非遗+文创”“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民宿”等多种打开方式,彰显文化旅游价值;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蓬勃发展;剑川木雕艺术小镇、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喜洲白族特色小镇和周城白族扎染艺术之乡等非遗特色小镇和非遗村建设成效显著,非遗资源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要素。
(非遗研学游 大理海外旅行社 供图)
目前,全州共建有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有效带动示范点及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其中,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就是“非遗+旅游”示范点的生动实践之一。璞真“非遗+旅游”示范点设在历史文化名镇喜洲周城村,旅游资源禀赋十分突出,客流量大。依托博物馆的品牌效应,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大家前来参观展览、体验扎染技艺、购买扎染制品,相关旅游商品的销售情况十分理想,博物馆逐步形成了“展产研学售”的一体化格局。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染坊)
在“非遗+景区”方面,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在景区内融入吃、住、游、购、娱等要素,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共享非遗魅力。在大理古城,各种可体验的非遗项目将游览线路完整串联;在剑川古城,剑川木雕厂非遗主题观光游等线路产品受到游客青睐;在巍山古城,一根面、(火巴)肉饵丝、巍山蜜饯等非遗产品随处可见;在弥渡县,弥渡民歌走进弥渡天生桥景区、密祉文盛街等众多景区景点……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大理景区与非遗“不期而遇”。
(弥渡花灯戏 弥渡县非遗中心 供图)
在“非遗+民宿”方面,大力挖掘大理非遗资源优势,如巍山耘熹进士第文化精品酒店场景布置融入巍山扎染元素,大理悦云雅阁度假酒店可以体验白族扎染技艺,美人鱼·逅海盛宴海景酒店将三道茶、过江饵丝等非遗美食融入其间,大理古城风雪故城艺术花园客栈采用银器、铜器等非遗手工艺品作点缀,非遗不断增强入住游客的文化体验。
(白族三道茶部分制作原料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在“非遗+文创”方面,将非遗资源与文化创意完美结合。以甲马为例,位于大理上关村张家的甲马传习馆现存1000多块甲马板,其中有600多块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老刻板。近年来,张家将甲马与文创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甲马文创产品,如小巧玲珑的冰箱贴及财神、喜神等被印在手机壳、T恤、书签上,甲马体验、甲马文创产品购买等被加入旅游行程,形成产品向业态、场景转化,为非遗开辟了活化新路径。
(甲马文创 林燕 摄)
此外,还有“非遗+旅游演艺”“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等多种模式。围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州将继续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发展,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将非遗资源植入文旅场景,培育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动能,使之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中有新作为。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部分图片来源于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