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五月
雨水淅淅沥沥到来
大理地区也迎来栽秧季
栽秧时节
白族人民都要举行“栽秧会”
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月26日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唱响栽秧调
迎来了这一传统盛会
一大早,周城村便热闹起来,在“秧官”的号令声中,阿爷阿奶唱响大本曲,姑娘、小伙跳起欢乐的霸王鞭,“迎秧旗”仪式正式开始。
“秧旗”是栽秧会神圣的标志,旗杆常高三丈余,顶端彩扎升斗,象征“五谷丰登”。旗杆上还饰有彩带、铜铃和彩绸绣球,绣有“风调雨顺”一类祈求丰收的吉词,白族人将自己对田野最美好的祝福都直接展示出来。
祭“秧旗”是“栽秧会”中的一个重要的仪式。祭旗开始,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给秧旗系上红绸带,然后,村中的数名长者一同祈祷。
祈祷结束,“秧官”一声锣响,向四方大声吆喝道:“开秧门了!开秧门了!”紧接着,在白族民间吹打乐队的唢呐声中,背秧的阿奶、挑秧的阿姐组成浩浩荡荡的栽秧队伍走向田间。白族人民用自己特有的文化方式,使紧张繁忙的生产劳动成为一种快乐,使繁忙的水稻栽种活动充满节日气氛。
到了秧田里,村民们齐心协力将“秧旗”固定好, “秧官”边敲锣边吟诵开秧词。金花对着“秧旗”一字排开,铜锣、唢呐吹起栽秧调,紧张的劳动就开始了。
栽秧的金花按照“秧官”的锣声快慢来调整栽秧的节奏;锣声快则栽得快,锣声慢则栽得慢。大家边劳动,边嬉戏,边对白族调,栽下秧苗。没过多久,一排排整齐的秧苗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丰收的希望。
按老一辈的说法,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整个民俗活动体现出白族人民对劳动的无比崇敬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据杨周伟《朝圣魂归——南诏大理国》、胡本《南诏野史》记载,公元937年,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因国家初立,百废待兴,为尽快恢复大理国的农业生产,在农忙时经常带着皇后杨桂仙到洱海周围各村落与农民同耕作。段思平去世后,大理地区村民为了纪念他,每年都要举办“栽秧会”。
年复一年的“栽秧会”具备了组织协调全村栽秧进度和计划的功能,是加强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必然产物,同时通过竞争,也提高了村民的栽秧能力,对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堪称传统农耕文化的“活化石”,集中反映了白族人民农耕文化的成长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工劳作的方式逐渐被现代化机械所替代,如今的“栽秧会”逐渐演变为集劳作、祭祀、歌舞、娱乐、美食、社交为一体的白族传统节庆活动。
2017年6月
“栽秧会”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白族人民用劳动的汗水
织成了欢腾、喜庆的节日
也织就了斑斓多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来源 大理融媒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