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一月一县市·剑川】新时代新传承!剑川多彩非遗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05-24
作者:沈梦玲 点击数:3040

编者按: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剑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群星般璀璨!精彩纷呈的各色非遗项目构成剑川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剑川县立足木雕、布扎、黑陶等传统手工艺产业禀赋,充分挖掘剑川县非遗资源,探索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书写了剑川非遗的独特篇章。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剑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传承人才百花齐放。据剑川县文化馆馆长杨万涛介绍,剑川县作为大理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共有各类非遗项目57项,代表性传承人391人。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 ,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项目6项,省级传承人30人;州级项目16项,州级传承人31人;县级项目32项,县级传承人328人。建立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所22个,综合传习中心1个。

剑川素有“木雕之乡”的美誉,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雕得金龙腾空飞,刻出雄鸡报五更,凿成百鸟枝头唱,镂花引蜜蜂......”一首传统的白曲,是对剑川木雕最形象生动的吟唱,精湛非凡的剑川木雕,充分展示了白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如今,涌现了一批以段四兴、施顺华等为代表性的木雕技艺传承人。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木雕化腐朽为神奇的工匠精神。废物变宝,一截枯木经过他们指尖的雕琢已涅槃重生......

出生于剑川白族农村一个木雕世家的段四兴,是剑川木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祖上历代都是剑川知名的木雕大师。段四兴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和教化,热衷于美术绘画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剑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民族艺术专业毕业后,就进入剑川县民族木器厂从事工艺设计、传统民族图案收集整理等工作,开启了他的木雕生涯。据了解,为了使得传统木雕工艺更好的传承下去,段四兴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培训了几百名学员。

而80后的木雕匠人施顺华,因为喜好选择了木雕行业。并跟着多个擅长雕刻不同样式的木雕艺人学习,提升雕刻技艺。后来,在各方面技艺都比较成熟的施顺华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我很庆幸选择了木雕这个行业,而且有很多人喜欢我做的东西,我也想把这个东西做好做精,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有些东西没了就真的没了。”施顺华说。在剑川县甸南镇上,施顺华开了一个剑川木雕传承馆,取名“天艺园”,意为天工的艺术。这是个以宅院为载体,以木雕为对象,传习技艺、生产创作的博物馆,既是工作室,也是传习所。如今,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和学习木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木雕。

守正创新 非遗焕发新活力

在段四兴眼里,木雕技艺和别的不一样,“使用是最好的传承”,有更多人喜欢木雕产品,才会推动更多人来学习、从事这门技艺。现在年轻人很难接受传统木雕,段四兴便在把核心技艺原汁原味保存的基础上创新出发簪、胸花等产品,迎合年轻人消费观念,融入当代生活。

在剑川,除木雕外,土陶也早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土陶技艺也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沉淀。董志明是剑川白族土陶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技艺传承人,在开发黑陶产品时,他想到了当地白族家家户户屋顶上都有的瓦猫,很多外地来的游客都对瓦猫很好奇,非常喜欢这个独特又可爱的小神兽。他便把瓦猫作为黑陶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点,将瓦猫做成独具大理特色的伴手礼品,可以放置在茶桌、书桌上,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的设计,让瓦猫以全新的方式从屋顶走下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剑川白曲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白族诗歌和白族音乐的完美结合。诗歌是内容,音乐是形式。无论是内容和音乐,都需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丰富和发展。身为剑川白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姜宗德和李宝妹,他们凭着对剑川白曲的热爱,把传统白曲唱出时代的新声,并积极组织开展《白曲进校园》等活动。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自己编创、排演,创作出一些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作品。

“非遗+旅游”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近年来,“非遗+旅游”已成为一种常态,活态传承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助推非遗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谱好文旅融合新篇章。

在剑川,你可以到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董月畅黑陶)亲手做一件属于自己的土陶作品或瓦猫、杯子、茶罐,一边倾听非遗传承人讲解土陶文化,一边学做土陶,沉浸式感受土陶魅力;又或者去“四代布扎”体验馆,制作一个蕴含美好祝福的布扎,体验一下指尖上的非遗。

走进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庭院中摆放着许多游客体验制作的黑陶作品,形象不一,有传统的小瓦猫、花盆、茶罐......这些作品虽手法稚嫩,但有模有样,可见制作者花了不少心思。董志明说:“我们一直都在创新设计,不断在产品的式样、种类等方面进行改良,推出了不少受市场欢迎的新品。我们做的瓦猫是在传统瓦猫的造型上结合了剑川木雕的手法创新、开发了旅游商品小瓦猫,这些产品游客们也很喜欢”。据了解,在传习所里,他们积极开展黑陶教学,每年接待体验游客达1万多人次。在董志明的带动下,研发新产品、开发体验式旅游成为传统白族黑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剑川的非遗在各手艺人的传承下与旅游结合,融入生活,拓宽了传承发展的空间,生产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多彩非遗焕发新活力。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美溶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剑川县文化馆 施顺华 姜宗德 董志明 张四代 图

责编 沈梦玲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