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中国最美乡村愁带】栽秧会

发布时间:2022-05-05
文章来源:“大理州人民政府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龚怡丹 点击数:2362


“五月农事紧又紧,男女老少忙田头

唱起调子栽下秧,到时好收成”

这是一首流传在大理坝子的白族民歌

唱的是洱海周边白族群众

一年一度的“栽秧会”

栽秧会是大理地区的一种

农耕文化特征浓郁的传统民俗活动

2017年6月

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栽秧会”以换工的方式集合劳动力,集体栽插秧苗。每年农历四五月间栽秧季节来临,几十户或各村寨的白族群众会自发组织起来,通过民主协商,首先推选出一位能说会道、风趣幽默、生产经验丰富的劳动能手担任“秧官”,负责劳动协调、技术指导;同时还负责在田间地头临时组织娱乐活动,大家都听从他的指挥、安排和调动。

栽插活动中,人们要选秧官、祭秧旗、开秧门、对调子、关秧门,举办丰富多彩的祭祀和娱乐活动,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具有丰富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


秧官的选拔通常由上一代的栽秧会组织者传承给直系亲属或有一定能力的村民。每个临时栽秧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志——“秧旗”,旗杆常高三丈余,顶端彩扎升斗,象征“五谷丰登”。从“开秧门”那天起,秧旗就一直飘扬在田头。按照白族民间传说,每杆秧旗代表一位神祗。栽秧要祭秧旗,象征着今年农业有好收成的美好意愿,如代表水神的秧旗,寓意白族村民希望水神(大部分白族水神都为本地居住的神兽“龙王”)降雨和避除洪涝。整个民俗活动中,摆放在任何位置的秧旗都不允许跨过和踩踏,否则将会遭受惩罚。

栽秧会上有小型文艺队吹奏《栽秧调》《龙上天》等唢呐乐曲或弹奏“大本曲”;此外,身着白族服装(专指做农活专用的短衣短裤)的青年男女身背秧苗,按秧官的锣声掌握栽秧的节奏速度,一边栽秧一边歌唱白族调,应和着民间“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年成就会大丰收”的说法。

“秧官”是“栽秧会”中最为繁忙的,不仅要指挥人们插好秧苗,还要忙着安排唢呐吹奏、三弦弹唱;更要兼顾插科打诨、嬉戏逗情,使繁重的生产劳动在炽热欢乐的气氛中度过。栽秧结束后,还要举行“关秧门”仪式,并开展“田家乐”“田家乐”又称“谢水节”,是酬谢、祭祀水神、龙王、田公、地母等的仪式。人们举着“秧旗”,吹着唢呐,打着霸王鞭;“秧官”则头戴斗笠,斗笠上立把秧苗,倒骑着马在村寨里巡回演出,整个活动显得风趣、诙谐,充满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对此,明代大理白族诗人杨士云曾有诗《栽罢》云:“栽罢田头脱笠蓑,浊醪辛苦味偏多;醉余濯足盈归路,争唱田家踏踏歌。”真实地描述了“栽秧会”的欢乐景象。

“栽秧会”是一种传统的稻作祭祀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是勤劳智慧的白族人民的独特创造

是白族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新型农用机械不断更新和投入使用,“栽秧会”以换工方式进行集体插秧的劳动互助组织逐渐松散,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活动也逐渐简化。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活动的真实性、传承性,项目保护单位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通过田野调查,建立档案,扎实做好抢救保护基础工作;大理市专门成立 “栽秧会”保护工作领导组,每年栽秧会期间,选择白族人口较为集中、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代表性村落,由各级政府牵头,文化和旅游部门承办,组织举办“栽秧会”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加大“栽秧会”保护力度,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


来源 “大理州人民政府网”微信公众号

责编 童文文 龚怡丹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