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一月一县市·洱源】《耍马金花霸王鞭》走出非遗传播新道

发布时间:2022-04-05
作者:王楚云 点击数:5765


编者按: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据我所知,过去很少有这样的先例。”大理市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盈川自豪地说,“以往舞蹈的展示多是非遗单一项目的展示,而《耍马金花霸王鞭》中融合了两个非遗项目。”

杨盈川所说的《耍马金花霸王鞭》,是2021年底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获得铜奖的创新性舞蹈,由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选送。舞蹈中融合了两个极具洱源白族特色、且洱源群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耍马舞”和“霸王鞭”。这种融合展示的方法新颖而独特,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策马奔驰耍马舞

洱源白族耍马舞又叫“竹马舞”,是洱源县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是洱源较为常见的一种节日舞蹈形式。其使用的马形道具用竹篾扎成,裱数层绵纸,再用有色纸剪成毛状贴于绵纸上做成不同颜色的马体,下脚边用红、绿、白等色布围边。

据杨盈川介绍,舞者在表演时会将马形道具挂至腰部,右手持马鞭在头上方旋转甩动,左手拉缰勒“马”,同时用脚尖“磋步”小跑,上身稍后仰。表现上坡时,左腿抬高约四十五度,右脚单腿跳步,上身大幅后仰;表现下坡时,上身前俯,用脚尖“蹬步”前行;表示跑“马”时,以“小跳步”跑“圆场”;表示“马哮”时,左腿做前“吸腿”,上身后仰,左手将马头上提的同时右腿边屈膝边做“单腿跳步”,动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洱源耍马舞早期表演的内容,多数是简化的汉族剧目。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地的白族群众和民间艺人,用原来耍马舞的形式表现新社会、新事物。新创作了如《送公粮》《送参军》《兄妹赶会》等节目,将耍马舞用新的形式搬上了艺术舞台,并多次参加省州县的民间文艺表演。

扬鞭奋蹄霸王鞭

洱源霸王鞭是大理州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广泛流传在洱源县各镇乡白族村寨,为自娱性集体舞,一般不表现具体的内容,主要体现欢乐热烈的情绪。舞蹈中使用的主要道具霸王鞭是一根山竹彩棍,相传是由楚汉相争时楚霸王的兵器演变而来,长约80厘米,直径约3厘米,上凿穿4对相对的长孔,每孔中串缀以3枚或6枚铜钱,鞭体用彩漆涂饰,两端还扎上花穗彩绸。跳舞时,长鞭挥舞时铜钱叮当作响,悦耳动听。

记者有幸在洱源亲眼观看了一场霸王鞭表演,舞蹈中,“鞭”的使用很是讲究,不同运动方向与下肢各种脚位、舞步的搭配呼应,形成千姿百态的舞蹈造型和套路风格。“鞭”可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作擦、撩、拍、敲、击、碰、拖、靠、夹、拨、刷、托、转、扣等打法,还有用鞭的一头点地时,用两脚交替地踢拨鞭的一端等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能表达出各种不同的舞蹈情绪和内心情感。

据了解,洱源霸王鞭舞的适应性强,灵活性大,不限场所,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但舞蹈人数必须为偶数,一般不少于4人。代表性的套路和舞曲有“霸王鞭舞曲”“正月十五元宵会”“老倌调”“八梅花”等。其中“霸王鞭舞曲”“正月十五元宵会”有歌词伴唱,句式工整押韵,民族特征鲜明。

非遗融合立新意

“《耍马金花霸王鞭》得以成功编排,要感谢大理州群众艺术馆的谢莉鸣老师,是谢老师下来洱源采风时,发现耍马舞和霸王鞭有着很好的结合点,”杨盈川介绍,“这两个舞蹈,一个模仿马的姿态,一个主要道具是‘鞭’,马和鞭天然就是合作的关系,纵马扬鞭嘛。”

想要让耍马舞和霸王鞭的结合相得益彰,就不能做简单的拼接,而是要根据契合点进行调整,以达到两者不起冲突,互相成就的效果。例如,《耍马金花霸王鞭》中对竹马的体型进行了缩小调整,原因有二,一是此舞蹈的展现主要在舞台之上,且为多人群舞,竹马太大则舞台无法容纳足够的人数,人数太少也难以展现出热闹、欢腾的气氛;二是传统耍马舞多为双手持竹马,而本支舞蹈中,需要一手持竹马,一手持霸王鞭,竹马太大会增加演员的舞蹈难度。

《耍马金花霸王鞭》整体以稳重——欢快——激烈的结构样式进行,既展现了马儿奔腾时的轻盈体态,又展现了白族人民策马扬鞭的飒爽英姿,伴唱部分以短句为主,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

耍白马,骑白马,

人寿年丰耍起来,

白马铜铃叮叮响,

踏出艳阳天。

霸王鞭,王霸鞭,

国泰民安舞起来。

霸王鞭子声声响,

跳出喜连连。

耍马舞,霸王鞭,

五谷丰登民同庆,

六畜兴旺人共欢,

幸福乐无边!

杨盈川说,“我们做非遗传承相关工作的,既要懂得坚守,又要开拓创新,才能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耍马金花霸王鞭》如同一个样本,带给我们启迪与思考,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非遗艺术作品从民间来,再反哺于民间的文化艺术生活,将民间艺术的文化基因守护好、传承好。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罗曼玉 文

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相关资料来源 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