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
苍洱之畔的古生村
全文如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位于洱海边,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已有上千年历史,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5年1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步行穿过村中街巷。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万古生春”。
进村时,村口的四字牌匾道尽了古生村的古老与生机。
村如其名,古生村的一切都蕴含着穿越时光的古朴味道。而田间劳作的村民、沿路的绿树红花又彰显着勃勃生机。
旭日东升,阳光洒在洱海上,浪花卷起千层雪。青瓦白墙的古朴民居、秀美的田园美景,连接着人们对山水的情感,留住了悠悠乡愁。
山水之间 田园风光
遥望苍山,眼前那发源于莲花峰和五台峰之间的阳溪,正奔流而下。
千百年来,四季不绝的河流浇灌着1200多亩农田,孕育着古老的村庄。田野纵横交错,民居错落分布,古生村便坐落在这里。
虽然濒临洱海,古生村却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村子。大理的坝子历来盛产稻米,其中“湾桥米”最受人追捧,而古生村正是其中重要的产地之一。充足的日照和高海拔的昼夜温差环境,形成了这里独特的稻米风味,热销时常常“一米难求”。
夜宿在村民自己办的民宿中,早上刚刚醒来,一股稻米的清香便传了过来。老板何利成正在煮饭,问了才知,这些米都来自村口的那几百亩生态示范田。
几年前,当地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来试试,这个新‘湾桥米’。”在老板的招呼下一品尝,配上当地村民自己种的蔬菜,果然鲜美回甜、口口留香。
天刚刚亮,村里的菜市场便开了门。何利成早早去赶了集,买回来几条鲜鱼。大理酸辣鱼是当地传统美食之一,酸能生津解暑,辣能祛湿开胃。
如今,随着洱海保护力度的加大,沿湖的鱼塘、耕地已经退塘退耕,建成湿地公园,鲜鱼等食材也是从其他地方运送过来。近些年新开通的生态廊道,更是成为人们观洱海盛景的宝地,如同珍珠一般,将白族村落与洱海紧密相连。
(古生村附近,成片的海菜花盛放水面 黄兴能 摄)
照壁文化 耕读传家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古生村保留着传统白族民居的样式,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六合同春”这样颇为壮观的白族组合式民居。
“不同的制式显示着每一个家族的情况,四合院以上的重院都是大家庭的格局。”村民何显耀介绍。
村民李德昌的家就是典型的白族庭院,青瓦白墙的房子上雕梁画栋,正对着一面极具白族特色的大墨画照壁。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德昌家,只见小院宽敞明亮,红花朵朵,绿意盎然,称赞道:“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大门、照壁、墙面、木雕……各种细节体现着白族人对于建房的重视。门楼、照壁、转角马头、檐廊……随处可见精美的彩绘。水墨淡彩与青瓦白墙相映成趣,如同一幅田园村落的画卷。
沿着村庄里的石板路走到一家人门前,白色的照壁上书写着四个大字:“琴鹤家声”。
据传,“琴鹤家声”的家风来源于北宋赵抃为官清廉、与琴鹤相伴的典故。这四个字也寓意着对后人的勉励:要始终保持清廉简朴的作风。
每一幅题字,都讲述着正德修身的故事,传承着一种家风。还有一些人的家中则写着“人文蔚起”“苍洱毓秀”这样的落款。“照壁题款正是这家人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已经成为传统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何显耀说。
航拍古生村日出(2020年12月12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古色古香 诗意传承
“开戏啦!”孩童们奔走相告。村里的古戏台上,白族的大本曲开唱,古生村文艺队跳着自编的舞蹈。
这个古戏台,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戏台藻井上美轮美奂的彩绘和题书让人忍不住惊叹。
“这个戏台最能代表白族人民的传统理念和文化传承。”何显耀指着戏台的彩绘介绍,渔、樵、耕、读,松、竹、梅、兰,“这样的图案,显示着白族人民自古以人为本、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就在戏台的不远处,一棵大榕树长得非常茂盛,相传已经有300多年的树龄,更是村民最喜欢休息玩耍的中心之地。
在村里的刻石上,记载着这样一段话,摘自清末民初写就的《古生村福海寺水晶宫历史碑记》:“村字古生,历年久矣,原其意,人多朴实聪明,无骄傲夸张之习,因而名之……”
古戏台、古树、古桥,古生村一派千年古村的风貌。近年来,古生村坚持修旧如旧,对村里的凤鸣桥、古戏台等文物古迹进行提升修缮,对有浓厚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白族民居古院落进行挂牌保护。“我们要把古生村的古意传承下去,把古生村的生机展示出来。”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说。
(古生村 陈飞 摄)
游览贴士从大理站驾车50分钟即可到达古生村;在大理古城也有乡村公交专线,在“古生村站”下车即可。村中可欣赏千年古村的风貌、品尝地道的白族美食,在临水的生态廊道处,还能近距离观赏洱海风景。保护好身边的一泓清水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清晨,美丽的村庄还沉浸在一片静谧时,严丙前已经在湖湾边上打捞出不少枯草和漂浮物。“昨夜风大浪急,光是听着声就想着今天的活计肯定不少。”65岁的严丙前穿着橙色小马褂,他是古生村当地的一名滩地管理员。村里两三个人管着两三公里的岸线,无论刮风下雨,严丙前和他的同伴都要负责打捞洱海里的枯草杂物、清理滩地淤积物。
洱海,这片水涌动着村民最古老的乡愁。上世纪80年代,洱海的水质较好,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水质逐渐富营养化。
清澈见底的“高原明珠”面临危机。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很多村民都主动将自己家中的土地流转出来,进行生态农业种植试验,严丙前就是其中之一。
流转土地后,严丙前成了洱海边一名滩地管理员。“虽然活儿挺辛苦,但我想着总要有人来干。”让洱海恢复从前的清澈,一直是严丙前的心愿。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环洱海的每一个村,都有专职的保洁队和清理人员。除了滩地管理员,还有湿地管护员、蓝藻打捞员、河道管理员、保洁员等各类人员,多达2000多人,大部分都由当地的村民担任。
挥动着钉耙,严丙前将近岸的水葫芦和杂物往岸上拖。最近风大,吹得严丙前有些站不住。正工作着,村民张顺江从村口急匆匆地赶了过来,今天他是来替同为保洁员的媳妇赵光玉代班的:“媳妇特意交代,最近水里杂物多,不能请假,清理干净了才能回来。”
清理完近岸的垃圾,再远一点的水域,严丙前就需要和同伴们划着船去了。保洁船在湖里缓慢地划行着,看准枯草杂物,严丙前下网兜,再娴熟地捞起,没多久就满载而归,只是这一次,船里装的并不是鱼虾,而是枯草杂物。
严丙前说,现在这些枯草杂物将和洱海流域产生的其他有机废弃物一起运送到工厂,收集处理后加工成有机肥再回到洱海畔的农田里。“又绿色又环保!”严丙前欣喜地说。
来源 人民日报 云南发布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