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寻味弥渡“寅街黄粉”,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发布时间:2022-03-06
文章来源:大理广播电视台 作者:沈梦玲 点击数:2966

一说到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估计不少朋友马上就会想到盛赞弥渡姑娘温柔漂亮的一句话:“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其实,弥渡女人不仅温柔漂亮还聪明能干,弥渡卷蹄,密祉豆腐、弥渡腌菜等等美食都是出自弥渡女人之手。


不过到了弥渡,有一种美味千万不能不尝,这种美味叫做“寅街黄粉”。


走在弥渡县城,农贸市场和街头店铺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寅街黄粉”,“寅街黄粉”不仅是外地人好奇尝鲜的首选,也是本地人无法替代的心头好。许多弥渡人的一天,就是从一碗“寅街黄粉”开始的。

李秀芝已经卖了30多年的黄粉,从20岁开始,她的生活就和黄粉紧紧连在了一起。在她的印象里,过年前后两个月是卖黄粉的旺季。

那段时期,外地打工的弥渡人都会回家,大伙回到弥渡就一定要来吃上一碗黄粉。生意最好时一天收入两三千元,比平时多出两三倍。


弥渡县寅街镇东风村委会啟官营村 村民 李秀芝 :“因为在外面的人他想回来寻找家乡的味道,回到弥渡他们都不忙回家,先来吃碗黄粉,这碗黄粉吃到肚子里面才安心。”




一碗地道正宗的弥渡“寅街黄粉”,除了芝麻油、花椒油、辣椒酱、葱末、蒜末、姜末等调料的加入,还绝不能少了一个锦上添花的角色—芥末,这也是促成“寅街黄粉”美味独到的一个秘密武器。

这些让人看起来垂涎欲滴的黄粉,都是出自距离弥渡县城11公里的寅街镇啟官营村,啟官营村全村78户人家,最早时村中一半以上人家都在制做黄粉,所以被称为“黄粉村”。

据说寅街黄粉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明代开始就以色正味纯而远近闻名。目前村里仍然有20多户人家在从事这个传统行当。

“汤氏黄粉”是啟官营村制作黄粉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汤丽华和王永康夫妇是家中黄粉制作手艺当仁不让的掌门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汤家的这门传统手艺已经历经三代,而这门传统手艺最初还是汤丽华的奶奶从邻村娘家带过来的。

寅街黄粉的制作主要包含泡豌豆、磨浆、沥浆、制锅巴和煮浆五个步骤,五个环节看似独立却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中,作为寅街黄粉的最佳伴侣——黄粉锅巴,它的制作最能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高下。什么样的火候最合适,什么时候该给锅巴翻个身,有30多年经验的王永康来说,一切都是信手拈来。在看似简单的双手的一挥一转之间,一片片薄如纸张香脆诱人的黄粉锅巴便陆陆续续诞生了。

煮浆是黄粉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朴实无华的豌豆们华丽转生的关键时刻。


将预先浸泡过的豌豆研磨成浆,之后加水反复清洗过滤,留下最精到的淀粉精华,加入适量辣椒粉调色,此时颜色看上去很红,其实没有多少辣味,之后再和适量盐、水一起混合搅拌,浸泡20分钟准备下锅煮浆。


一旦锅中水开后就将搅拌好的豌豆淀粉下锅,此时必须要一边下锅一边不停搅拌,否则锅中的黄粉就会很快凝固。


待黄粉煮熟即将出锅,则将之前做好的黄粉皮也就是黄粉锅巴捏成小碎片,放入锅中充分搅拌,等黄粉皮变软就可以出锅了。



黄粉做好后必须在当天吃,隔夜则色、香、味皆变。黄粉有很多种吃法,刚出锅时可以直接吃稀黄粉,这也是很多弥渡人特别钟情的早点。黄粉也可以凝固以后成为干黄粉,干黄粉的吃法很多:光吃、凉拌、煮吃或者油炸......各种各样的吃法可以凑成一桌丰盛的黄粉宴。

弥渡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黄粉下酒,越吃越有”,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黄粉的执著和热爱。对于弥渡人来说,黄粉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味蕾的美食,它还包含着一种亲切温暖的特殊情愫。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身居天涯何处,它始终是弥渡人心中一份割舍不断、无法替代的浓浓乡愁。

来源 大理广播电视台

责编 沈梦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