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成团,卷成扇,上好架……”现年50岁的李沛和正在家中的作坊内制作乳扇。2015年2月李沛和被大理州人民政府认定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乳扇)代表性传承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乳扇制作技艺(“老和乳扇”)传习所负责人。
在大理,很多村寨都有人会做乳扇,但做得好吃的却是凤毛麟角,李沛和的“老和乳扇”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李沛和说,制作秘诀是鲜牛奶和酸浆恰到好处的配比,几十年来练成的独门制作技术,以及干净卫生的制作环境和先进的设施设备。
李沛和出生于茈碧湖镇九台村,1992年嫁到茈碧湖镇晨钟村。因小时候娘家开饭馆,她耳濡目染做得一手好菜。嫁到婆家后,因需要在家照顾老小,便决定继承婆婆的手艺学做乳扇。刚开始,因天气火候等种种原因,前面几批的乳扇都失败了,李沛和感到十分难过,但是一想到自己付出的精力不能白费,她又重新鼓起勇气,坚定信心,寻找失败的原因,想办法解决。在1999年前后,李沛和到大理各地拜访制作乳扇的老一辈手艺人,并通过不断创新与学习,从而掌握了精湛的乳扇制作手工技巧。多年来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技能技巧,扩大生产规模,直到今天,李沛和创立了“老和”乳扇手工制作坊,并在大理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广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李沛和通过自己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受到各级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肯定,多次登上《大理日报》《旅游商报》、大理电视台等众多的媒体平台,成为洱源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提起大理乳扇,总会有人联想到“老和乳扇”。
在生意上,李沛和一直秉承“诚信经营、诚心做事、不忘初心”的匠心精神,坚持只用最好最新鲜的原材料做乳扇。只要顾客来到家里不管买不买,买多少,先给你拿上一张乳扇吃起来。很多老顾客就这样一买就是十几年,也像朋友一样相处了十几年。李沛和经常说做生意要脚踏实地,有舍才有得,不能一味地只进不出,要用良心去做。二十多年来,她一直恪守这些信念,终于让她的“老和乳扇”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她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扇)的传承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老和乳扇”,正是用李沛和的名字命名的,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洱源县老和乳扇手工制作坊不断发展壮大,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商贩一步一步发展成行业的标杆。随着产业链的日趋完善,除了经典原味乳扇,玫瑰鲜花乳扇、乳饼、酥油、乳扇沙琪玛、乳扇酥油粑粑等系列产品不断面世,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2021年实现全年生产乳扇40000余斤,乳扇相关制品20000余斤,全年营业额达到300余万元。
李沛和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手艺人,更是一位好儿媳、好妈妈。她在家孝顺公婆、教育儿女,始终做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用身上的善良乐观淳朴的道德品质感染身边的人。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2016年,李沛和不幸小腿部位骨折,由于自己多年来亲力亲为的脾性,过早投入到工作当中,术后恢复不佳,导致永久的残疾。即便是这样也没有磨灭一个真正强大的心灵,李沛和身残志坚,毅然决然继续自己多年来的事业,后被评为残疾人创业模范及2020年云南省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户。
2019年至2021年期间,李沛和履行了非遗传承人的义务与担当,开展多期乳扇制作技艺传习活动,传授学员20余名。李沛和总说一句话:“用自己的技能技巧来回馈社会,让更多人学到可以赖以生存的技术。”
2021年,洱源县申报卫生县城,李沛和的“老和乳扇”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信任,被选为创卫检查试点。期间,李沛和带领“老和乳扇”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各级领导部门,夜以继日地对作坊及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创卫检查时受到高度评价,为洱源县创建卫生县城作出了一定贡献。
来源 洱源发布、洱源县妇联
责编 杨奥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