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认真落实“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强产业抓产业的要求,以创新的举措推动全县产业发展。2月12日,首届中国洱源梅花文化节在茈碧湖镇松鹤村万亩梅园举行。梅园古风音乐会、梅园笔会、梅园露营派对、直播带货等活动,让现场的嘉宾和通过网络直播收看活动的各地朋友,充分感受了在梅园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美,传播了洱源特有的“梅”文化,同时以梅花为引领,促进全县农文旅相融合发展。
走进洱海源头海拔2500多米的“梅乡”——松鹤村,冬天赏花夏季品果,通过开展“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聚集当前重点突破的工作,发展特色梅果,延伸绿色产业链,让农家“小梅果”变成全村发展“大产业”的成果。借助“洱源梅花文化节”的影响力,发展好松鹤梅果和唢呐文化产业,带领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
松鹤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梅果,然而都是以农户零星种植为主,管理没有科学指导,销路和产值产量都不高,没有形成产业化。为让山村梅果逐步走上产业化的路子,2015年,村“两委”一起合计成立梅果协会,发展壮大梅果产业,并在梅果协会成立党支部,通过‘党总支+协会+农户’的模式,做好梅果产业发展文章。在种苗配置、科技推广、梅果销售中统一组织,在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中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做好梅果产业,强化梅果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加收入。梅果协会在带动群众发展的同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带动了一批老百姓增收致富。协会还积极引导梅农对鲜梅进行精加工,全村每年仅加工雕梅就达1000吨以上,大大弥补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缺陷,提高了梅果附加值。目前,全村建成12000多亩梅果生态产业,产量达到4000多吨,产值近1000多万元,全村靠梅果产业脱贫致富,松鹤村也被誉为“梅果之乡”。
无论是梅树盛开的隆冬,还是梅果鲜翠欲滴的盛夏,当你刚进入松鹤村,幸运的话,老远就会听到高亢悠远、婉转动听的唢呐声,在山间里久久回荡,你一定会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份惊喜,一份陶醉,一份来自内心世界的震撼,这是村里的唢呐艺人在梅树下演奏最质朴的音乐曲牌。松鹤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自然景色宜人,唢呐文化历史悠久,在松鹤,但凡村民遇到婚、丧、嫁、娶、竖柱、学成名就、洞经会和重大节庆活动都少不了唢呐,有“不吹唢呐不为喜”的说法,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唢呐之乡”。在发展梅果产业的同时,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兴建唢呐传习所、农村文化广场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依托“乡村舞台”,传承、发扬唢呐吹奏艺术。让唢呐文化后继有人,让乡村发展后继有人,依托唢呐文化催生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松鹤村下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788户,自然景色宜人,唢呐文化历史悠久,目前,全村已经发展唢呐艺人130多人。
产业兴则民富,如今,不论是田边地头路旁,还是房前屋后荒坡,到处都是绿意盎然、唢呐悠悠,村在梅花中,梅花在村中,松鹤村梅子树这个绿色宝库产生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联动效益。松鹤村依托生态,打响了梅果和唢呐两张名片,有的在梅园里养上几箱小蜜蜂,收获的是蜂蜜,酿造的是生活最甜的蜜,有的在梅园下开展起了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树上挂了金果,地下也冒出了金芽”,有的借助梅果和唢呐在自家小院开起了“农家乐”,开启起了“小庭院、大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松鹤村还依托梅果生态种植,万亩梅林赏梅花与唢呐文化、彝族文化艺术融为一体,打造生态旅游业为该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作为新一届党总支,深入开展“大理之问”大讨论活动,继续引导和鼓励党员群众,盘活产业多元化,不断壮大梅果产业,不断发展林下经济,以党员中的唢呐艺人为骨干,弘扬和传承唢呐文化,依托松鹤村梅林这一绿色宝库和唢呐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不断延伸产业链,走好全村的绿色发展之路,让松鹤村在洱源创建“建设成为温泉康旅胜地、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大放异彩。
来源 洱源发布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