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约约听到滇西弥渡有辉煌的发展史,懵懵懂懂认为弥渡留给我们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散落的珍珠,深埋在古老的建宁国城墙下,让有心人去发掘,我愿意做那个有心人,把一串串“乡愁”串起来,记住历史,开拓明天。
“财神会”是海内外华商最隆重的传统节目,也是早些年弥渡的传统风俗。弥渡过老年,正月初五财神日也比较隆重,要把财神迎到家。早些年,过年这几天不做生意,最早也要初十以后才开始营业。商号之间互相拜年,商会还要向官绅拜年。至于号家(大商家)那就更隆重了,掌柜、先生、小伙计整齐地穿上新做的长衫,点上炮竹,按顺序排队在赵公像前叩首,祝来年兴旺。旧中国的生意人,总是相互祝福,祈求来年兴旺。
其实,“财神会”的时间是农历三月五日,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做会时,由商会选定上一年生意做得最兴盛的号家,做上一个大大的金元宝,把金元宝丢给他家。这家就得在这一年当好东道主,组织好接财神、财神会、赶花街、火把节赛马等活动。到时全县工商业者、豪商富贾、肩挑小贩都穿上新衣,去拜赵公财神,虔诚叩首,把发财的希望寄托在财神爷身上,来的人随心公德作东道费。有的地方这一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和金元宝现状相近。
每逢节日,东道主都要请戏班子来唱戏,白天唱本子戏,夜晚由富商点唱折子戏,大家一边看戏,一边喝茶,尽情谈天说地,直至夜深戏终人散。
实际上,中国封建时代以做官为贵,商贾为贱。清末,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即将没落的清王朝也被时代所迫,进行改革,提出“振兴实业,发展工商”的口号,成立了“招商局”等实业机构。民国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字号及民族工业相继产生,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渐渐提高,不再受歧视。这一时期,开商号、异地设庄成为弥渡商业的一个亮点。最有名的有成裕昌、生生利、丽日新、元兴昌、郁盛祥、和兴祥、王治琨、元通、富春恒、万兴祥大小共10家。弥渡人有的把生意做到下关、昆明、汉口、福建等地,有的做到泰国清迈。抗战时期,弥渡的商人还集资包修滇缅铁路。生意的兴隆,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一方的富庶,难怪有人说“来到弥渡不想媳妇,去到红岩,不想回来。”
▲修滇缅铁路
正因为有了殷实的家底,弥渡民间传统文化才得以丰富多彩。就拿云南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来讲,滇西地区犹为盛行。火把节那天,除夜晚撒火把外,商人白天还在弥城街上赛马,各显威风,由东门至西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骏马在花间往返奔驰。来自城乡的观众的把老县城的“六街四巷九城门”挤得水泄不通,赶花街,观赛马,直到黄昏才议论着赛事、花事往家赶。民国30年后,车路一天天好起来,好马一天天少下去。弥渡火把节赛马和赶花街就没有再举行。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往事已被大多数弥渡人遗忘。可能再过一百年,再提这些风俗,已经成为“天方夜谭”。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有机会把它记录在案,便于后人续写弥渡辉煌的历史。
来源 微弥渡
责编 沈梦玲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