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唢呐
无论演奏什么乐器
不管音律是喜是悲
这无言却胜过有言的天地
总有人会读懂
解开你的心境
成为你的知音
老伙计们吹奏着很旧的唢呐
以山风为信,书写愿望
生活虽然总是充满风浪
但人们更愿意把信心交给明天
唢呐,是中国的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三世纪,唢呐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唢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拥有了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之一。
在大理云龙的每个白族村寨,几乎都有演奏唢呐的民间艺人。在白族的农事庆典,婚丧嫁娶、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唢呐都是交响乐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云龙县境内东北部的长新乡属于山区,字阿朝从小在这里生长,祖祖辈辈都是吹奏唢呐的艺人,浑厚辽远的唢呐声也在这空荡的山谷里回响了漫长的岁月。
山路曲折,要串门不容易,字阿朝有一段时间没有和唢呐队的老朋友见面了,他今天一大早就炖了鸡肉,请朋友们过来小聚,顺便“玩一下音乐”。趁着朋友们还在路上,字阿朝先拿上唢呐去热热身。
云龙地区的白族唢呐,在其自然音列中,唢呐的筒音与第一孔音有着小二度的音程关系,即升高半音,有松弛、明亮且浑厚的感觉,在音律上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唢呐。因此,有的专业音乐研究者把云龙白族唢呐称之为"云龙清筒音唢呐"。
清筒音唢呐多为民间艺人自己动手制作,其形制和构造与汉族唢呐大致相同,但有一处最显著区别的是其没有背音孔,管身凿有七个音孔,并且七个声孔全在管身的正面。除此之外,这种体型巨大的唢呐也经常参与到字阿朝的演出当中,它发出来的声音雄壮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一大一小唢呐热完身,老朋友们也按照约定来到了家中,先来一曲《夹菜调》接待客人们吃饭,曲若不停,筷也莫停,盛情难却,请君务必吃饱喝足。
云龙白族民间唢呐的乐曲属于大型的整套套曲,套曲中,各乐曲都是独立完整地表现各类活动中的一个内容,这些乐曲把整套套曲反映的内容表现得绚丽多姿,丰满感人。如喜事场合,有表现婚宴的《迎亲调》和《双回头》,也有表现迎宾时的《大开门》和《小开门》。
唢呐曲大多数旋律平稳,绝大部分的曲调均使用鼓腮循环换气法,一气呵成,犹如奔腾的河流,有的迂回流转,引人深思;有的则气势磅磅,动人心弦。
在白族唢呐曲牌大型套曲的各种曲调中,许多专用曲牌往往一曲多名,如婚事曲牌《捧托上菜》,虽然曲牌名只有一个,但其间却贯穿有二十多曲。此外,按民间“公”“母”分法,《白曲》和《汉曲》等曲牌,均含有“公”“母”两种不同的曲牌音乐。
字阿朝吹了四十多年的唢呐,在村里很有名望,他的门下弟子众多,这除了需要有过人的演奏技巧外,平易近人的性格才是他吸引学生的关键。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字阿朝一直坚信的道理,在什么样的场合吹什么样的曲?作为唢呐手有些什么禁忌?这些都是字阿朝要教授给学生们的唢呐必修课。
《非遗大理行》播出时间
首播
DLTV-1周五20:30
重播
DLTV-1周四
周六10:47、13:46
来源 樂字号微信公众号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