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彝乡行记

发布时间:2021-12-27
作者:和丽珍 点击数:15586

迎着冬日的暖阳,走进巍山县闭家村,仿佛走进了一幅生动的画卷,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和谐、惬意安然。

我们的车在一个土木结构的院落前停下来,一位披着羊皮褂、清瘦健硕、紫棠色皮肤、留着浓密胡子的彝家汉子迎了出来,同行的老师介绍说,这位就是巍山彝族打歌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闭学军老师,是舞大刀的好手、打歌场上的歌头。

走进闭学军家,火炕床上,闭学军的父亲,一位精神矍铄的彝家老人正在闲适地享用早餐,他在吃着糯米面调出来的面茶呢。火炕床的房屋不大,里面有三张床,都贴着墙摆放,中间的直摆,两头的横摆,对着门的这边是狭窄的走道,火炕床上,火塘里的木柴烧得正旺,三角架上煮着红薯和青包谷,烟火味十足。我也坐上了温暖的火炕床,老人拿出小茶罐,耐心地给我们烤百抖茶,待茶叶泛黄,以滚水注入,陶罐滋滋作响,飘起白色的蒸气,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用盅子喝上一口,苦中带着清香,回味无穷。

祥和的院子里,闭学军的母亲,正戴着眼镜在院子里缝制着民族服饰,她开心地向我们展示刺绣针法、图样创作。

同行的女性朋友们穿上了花团锦簇的彝家华服,美美地来一波美拍。单拍、合影,男士们的手机和相机根本就停不下来,一张又一张,女士们的笑脸定格在手机和相机的屏幕上,笑声回荡在闭家村的一个个小巷里,洒在彝家小院的大门口,洒在古老的大青树下,洒在青青的麦苗地边……

伴随着一段悦耳的彝族山歌调,我们参观了闭学军的彝族文化传习所。传习所里,彝家火坑床边,挂满了几十种彝族民间器乐及民间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展品,还有闭学军的妻子闭竹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传统东山彝族剌绣和服饰。

中午,我们被热情的主人邀请入座。喷香的黄焖鸡、火腿、野生香菇、厚洋芋片、老南瓜,青菜汤、老品种黄瓜依次上桌了,原生态食材烹饪的午餐,让我们回味无穷。在闭学军夫妇热情洋溢的祝酒歌中,朋友们举着的包谷酒一杯一杯下肚,把午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闭学军夫妇的纯真、质朴、豪放感染了我,平时极少喝酒的我,也举起了酒杯,陶醉在欢乐的气氛中,沉醉在优美的祝酒歌里,沉醉在酒歌交融的豪迈中。

酒足饭饱,我们跟随闭学军到了村后的古树林,一片大青树林,树冠庞大,树干粗壮挺拔,像是一群年迈的长者俯望并守护着村落的安宁。经介绍,这是闭家村的密枯树,也被称之为古树林,那里有他们快乐的童年,这些古树,就像毕家村慈祥的长老,已经在这片山坡上守望了几百年。

从古树林回来,闭学军的彝族文化传习所门口,成了热闹的打歌场。

闭学军身披白色羊皮领褂,手持一把一米多的大刀在正中间,穿着彝家盛装的我们,围成圆圈,在闭学军夫妇的指导下,迈着笨拙的脚步,在欢快的打歌调中,学起了东山彝族打歌。这一刻,在花团锦簇而又叮当作响的服饰的衬托下,我们都成了场上的主角,成为了这个院落里最绚丽的彩虹。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和闭学军一家告别,车子开动了,回头望去,闭学军还站在门口和我们挥手告别。巍山传统的彝族民歌“小小叶子阿咪若,山高路远来做客,不为做客来打歌”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的心,留在了毕家村欢乐的海洋里……

通讯员 张云梅 文

张云梅 陆向荣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