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当“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竟这么“美”!

发布时间:2021-12-08
文章来源:非遗大理 作者:马寅瑞 点击数:4421

【非遗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近日,下关一中初中部把非遗技艺搬进课堂,联合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通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多彩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把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让同学们了解白族特色传统技艺、丰富知识的同时,播下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种子”。

此次活动有白族面塑、白族剪纸、白族扎染、白族甲马、白族民居彩绘五个非遗项目技艺体验劳技课。课堂上,5名省级或州级非遗传承人作为教师讲解非遗项目知识及技艺实操,同时每个班配备1-2名非遗传承人的徒弟,指导学生完成非遗作品的学习创作。

非遗特色课程

白族扎染


扎染作为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浸润着白族传统的审美风格,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

课堂上,授课老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扎染的手法和过程,扎染的材料,如何进行扎染,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

白族剪纸


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民间艺术的瑰宝。课上,非遗传承人悉心地向学生们介绍传统剪纸艺术的由来,讲解了剪纸工具、种类、剪纸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技巧。


在讲授剪纸技艺的同时,老师还给同学们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熟悉和喜爱剪纸,零距离感受指尖上的艺术传承。

白族面塑


在面塑课堂上,老师带来了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看着桌子上五颜六色的面团和简单的工具,再看看这些精美的作品,同学们的眼神里充满着期待。

考虑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活泼好动的天性,老师选了个简单又熟悉的形象——小丑。老师耐心地一步步教孩子们做小丑的各个部位。孩子们一个个专注地听着,小心地揉着、捏着、搓着……

白族甲马


甲马是一种古老神秘的用于民间祈福、消灾、祭祀活动的木刻版画,白族甲马是一个版画创作的过程,制作方法简单却需要精心的设计、精湛的刀法,刻工遒劲,独具匠心,它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已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白族甲马纸的制作方法并不难,先将文字和图案用反笔写在木板上,然后进行精工雕刻,最后在刻绘的文字和图案上刷以各种自制的颜料,再将刷好颜料的文字和图案套印在手工制作的‘土纸’上。”非遗传承人一边印制甲马,一边向围观的同学们介绍着……

白族民居彩绘


“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青。”在大理,白族人生活在一片诗意的土地上,处处可见“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青瓦白墙与建筑彩绘相映成趣,精致淡雅,清新和谐。

白族民居彩绘多集中于门楼、照壁、转角马头、檐廊等部位,图案有动植物、诗词、山水、人物等,宛如画在房子上的水墨淡彩画,别有诗情画意。同学们跟着老师了解了白族壁画的知识,并动手在绘本上描绘和填色了属于自己的壁画……


下关一中初中部副校长杨梅:“今年,我们结合大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进一步丰富“双减”政策后的校园文化生活,让非遗进校园。通过学习体验,孩子们不仅丰富了见识阅历,培养了动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非遗知识的普及、增进孩子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更是“双减”政策之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下关一中初中部将不断地开展此类活动,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引导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激发对非遗项目保护的热情,让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去探索,在学习中增进文化认同,浸润心灵。

非遗小课堂

2011年1月,经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公布的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之一。

来源 非遗大理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