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彝族服饰
什么是彝族刺绣
如果你想了解
我带你来研究
……
彝族服饰色彩绚丽、彝族刺绣美仑美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民族手工技艺会的人越来越少,如何保护、传承民族艺术瑰宝,激活彝乡活力,是一道新的考题。
针对这一考题
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
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
放大招、出实招啦
下关南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彝族村——吊草村,村民依山而居。中秋时节走进村庄,梨树、山楂树、核桃树上硕果累累,彝家阿奶三五成群地坐在凉亭里,一边说笑一边刺绣,这项技艺是她们烙印在心底的乡愁。
在半山腰,瞿标祥家100多年的老宅在时光的冲刷中展现着新的生命力,因为它再不是普通的老宅,而是大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传习所。
走进一看,屋内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农耕文化展品有序成列,针线在绣娘们的手中上下飞舞,古朴的墙面上挂满了游客来小院体验民族技艺的照片……
瞿标祥在妈妈的裹被里就耳濡目染的刺绣技艺,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还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文旅产品,他感慨万分。
大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传习所负责人 瞿标祥:我们从小就学刺绣,也希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以前是关起门做,市非遗所工作人员来我们这里看了以后,帮助我成立传习所,现在知名度提升,也在做文旅产品、文化的传承。
原来,瞿标祥初中毕业后,专门从事民族刺绣、服饰、结绳的制作销售,然而产品单一,都是“关着门”搞生产。成家之后,夫妻俩经常向老一辈请教彝族刺绣和服饰的制作技艺,潜心收集老绣片、老服饰,通过多年的研究对彝族服饰和彝族刺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的帮助下,2019年,瞿标祥被评为大理彝族服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妻子瞿银果被评为大理彝族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大理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传习所挂牌成立。
瞿标祥介绍说,传习所成立以来,得到了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在资金以及房屋维修、展室布置、藏品收集、传承培训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吊草村彝族刺绣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很多人慕名前来体验民族技艺、领略民族风俗、品尝民族美食、拍摄“云岭最美嫁衣”,吊草村已经成为大理市乡村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云岭最美嫁衣”效果图)
村民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彝家阿姐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幸福感大大提升。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培训班6期,培训彝族绣娘500多人。
绣娘 瞿金燕:我在这里做了五六年,我们从小就会绣花,但是以前秀出来的衣服都是自己穿,现在用绣花这门手艺来挣钱,做着很喜欢、很高兴。
依托传习所,瞿标祥的公司还以点带面,与吊草村14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产业扶持协议,以“产业+扶贫”的模式,实现脱贫户增收,完成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所长 杨建华: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下一步,将继续加强非遗产业培育、非遗产品研发,让非遗适应现代生活、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为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弘扬,大力挖掘优秀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全市范围内建起了34家非遗传习所,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传习所设备购置、装修布置、传承培训、档案建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来源 大理融媒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