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幸运的三道茶传习所:有着董丽和她的三道茶情怀

发布时间:2021-08-16
文章来源:大理非遗 作者:刘榕杉 点击数:3780


“你们好你们好,不好意思,孩子有事耽误了,久等,小晏给你们介绍过传习所了吗……”在白族三道茶传习所内第一次见到了传承人董丽,干练、灿烂而有朝气。

董丽和她三点一线的传承生活

2018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三道茶传习所在董丽的老家正式挂牌,传习所位于美丽的龙龛码头,在州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下改造而成,是一个传统的白族庭院。露天的院子宽敞舒适,很多白族三道茶的教学活动都在小院里完成。说起传习所建造的经历,董丽说:“房子是已经建好的了,我翻新了一部分需要的地方,添置了很多学习三道茶需要的原料、工具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对外授课’,弘扬传统的东西,村里人都很支持我。”

(董丽(右)在制作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传习所)


(三道茶教学用具)

大理镇龙龛村是传统的白族村落,龙龛码头也是大理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往年游客络绎不绝。村里有了传习所,村民都很喜欢,村里老人更是高兴,经常没事就去董丽家转转,看着一波一波的游客认真品味白族三道茶,了解白族文化,打心眼里就觉着这传习所呀,开对了。除了游客,董丽也在这个小院落里,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三道茶文化体验活动,带出了多名徒弟。

(龙龛村)

可开对了的传习所,董丽却越来越觉得“不对”了。新冠疫情之下龙龛码头暂时关闭,游客几乎为零,原来的位置优势一下子没有了,同时,董丽也看到了小院子的一些局限性。“三道茶不仅是泡茶的几分钟,它是一个体系。当我想把大理的茶文化、火塘文化等等做一个系统展示的时候就发现家里太小了,而且位置在村子的中心交通不便,码头不营业后很少有人会过来”,董丽说。于是,她积极想尽办法,从对外与旅游相结合弘扬三道茶文化、对内融入群众让三道茶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在凤阳邑茶马古道及钜融城左岸高地建立了白族三道茶活态体验馆,正式开启了她三点一线的传承生活。

(传习所内景之一火塘文化)

(凤阳邑茶马古道三道茶活态体验馆)

一个传习所,两个体验馆,三点齐发力颇见成效。近两年来,在很多行业因疫情受挫的情况下,董丽坚持符合防控要求地开展着传承教学活动,还收了新徒弟。同时,在大理大学、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还设立了白族三道茶教学点,董丽不定期过去授课,让传统的三道茶也走进了年轻学子的学习生活中。

(钜融城左岸高地三道茶活态体验馆)

三道茶,首先得吃“苦”

传习所不仅教人,也要做事。

董丽的童年记忆中最不能忘却的就是和爷爷奶奶围坐喝三道茶的场景,从小闻着茶香味长大的她深知制作白族三道茶用料的规范和配比。她说,这是核心,一定要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这个不能搞丢。同时,发展需要创新,无论饮茶方式还是表现形式都需要进行创新,传习所也一样,不只是教的地方,也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及社交需求。这是董丽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她的团队不断尝试的方向。

(董丽(中)与队友放松闲聊时也喝三道茶)

(董丽在培训中)

来自曲靖的晏滇,大学没毕业就认识了董丽并向她系统地学习三道茶知识,毕业后就加入到了团队中,扎进传习所里把三道茶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外地人来大理没有体验过三道茶是一种遗憾,茶里包含着白族人的大智慧。”

他说,越是跟着董老师系统地学习,越发现很多现有三道茶资料的匮乏。“拜访了很多人之后更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薄弱,需要外界的助力,共同推动弘扬传统的三道茶文化。我觉得很有意思,重拾传统文化,就像积木塌了重新搭,现阶段真的很辛苦,但后期意义无穷。”晏滇说。

(晏滇(左一,男)和团队学习讨论中)

目前,她们正在传习所内做一些创新的工作。首先是体验形式的改进,不再以单一的白族元素表演上茶、敬茶为主,而是融入茶艺文化,把其同时下年轻人喜欢的瑜伽、古筝等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让三道茶的体验形式焕发了新姿;其次开展了白族三道茶茶艺师培训活动,把三道茶以一个职业教学的方式推向社会,吸纳更多年轻人进行学习;再次,创新喝茶形式,着力推出三道茶伴手礼,让大家能“带得走”。




(往届培训活动)

“这一步太难了,”董丽说。“食材要追根溯源不可替代,但又要量产才能得以走出,这里面矛盾太多了。”据说,团队研发的三道茶伴手礼上个月又经历了一次失败,50度以上高温乳扇就开始变味,如何保留食材的新鲜安全,达到国标,是团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她们依旧坚持,带得走,行得远,不仅是人生真谛,也是三道茶发展的创新之路。

(工作团队讨论中 )

未来:三道茶应是生活之礼

关于传习所的发展规划,董丽说她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通过传习所把三道茶变为日常必需品。“我之前做活动时发现三道茶推广在本地吃力,在外省很容易,这让我很惊讶,我就想三道茶既要走出去,又要留得住。我想让村里的老人们天天都能上传习所来免费喝茶,培养这样的生活习惯,从一个村到多个村到一个地区,慢慢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最迟明年,我想要着手开始干了。”

非遗传承要在生活中见得着,不能离了老百姓。三道茶历来都是作为待客礼仪的象征,想要把待客之礼转为生活之礼,确实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问道目前最缺的是什么,董丽笑着回答:资金和人。“还好自己经营着茶叶销售,可以补贴到三道茶的创新、研发当中。”但董丽打算继续坚持,这不仅是她的初心,也要对得起给予她的传承人的这个名号。她坚信,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群众的喜欢热爱下,这条路子一定能走通。

(小院活动场景)

现在,董丽的徒弟中以三道茶为职业的有三人,个体依旧单薄,他们希望有更多人都能来传承三道茶,越多越好。“我向大家无偿提供我所收集的资料包括配方,不想留名,因为这些都是大理人的,我只不过是收集整理”,董丽说。

其实,在传承人队伍中像董丽这样的传承人不算太多。年轻、精力旺盛,有自己的生意可以反哺到传承项目当中,有团队碰撞新的思维可以带着传承项目找出路,有能力对传习所的现状进行改进,对将来提出思考,这是董丽的个性和优势,加上她可贵的执着与坚守,是幸运也是希望。

首先继承,然后发展,最后创新。就如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越吃得苦,往后的回味就越甘甜。传承就在这小小的三杯茶中不断升华,是饮茶的艺术也是做事的艺术更是做人的艺术。

来源 大理非遗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