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菜花
因根茎生长在水中
花生长在水面而得名
其花白蕊黄
外形清丽脱俗
在水上漂浮的样子
剔透秀雅,仙气十足

作为长于云贵高原淡水湖里的
我国特有种
海菜花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极高
水清则花盛,水污则花败
被誉为“水质试金石”

8月10日
《人民日报》头版刊文
《生态改善 海菜花开》
点赞大理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

《生态改善 海菜花开》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持续推进洱海水资源科学调度、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等工作,2020年洱海国考断面水质评价为优,环湖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曾经几乎消失的海菜花再次绽放,形成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

(图为8月7日,簇簇海菜花点缀的洱海湖面上,工作人员正在开展保洁作业。)
“海菜花”的学名叫做波叶海菜花,每年5—9月是其开花的季节。其实,它并不会随波逐流,它的根部紧紧抓住湖底。
海菜花属植物是一种典型的沉水植物,花开于湖面,晨开夜沉,常与眼子菜属、丽藻属、黑藻、穗状狐尾藻等水生物种共生。
由于生长于水中的植物需要透明的水体环境,保证自身的光合作用不受影响。当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疯长,形成浑浊的水体环境以及藻类附着在海菜花等沉水植物的叶片上,就会限制这类植物的生存。
在大理洱海,海菜花曾一度难觅踪迹。2016年底,云南省开启抢救式保护工作,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2019年洱海全湖水质继2018年后再次实现7个月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
近年来
大理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全力推进“七大行动”和“八大攻坚战”
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0年
洱海国考断面水质评价为“优”
“十三五”期
洱海水质累计实现32个月Ⅱ类
没有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
圆满完成了规划的水质目标
如今海菜花又在清澈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洱海保护治理措施
一是坚持科学治湖。编制保护治理专项规划,组建专家咨询团队,建成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深度融合。
二是坚持系统治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洱海保护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的转变,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转变。
三是坚持依法治湖。颁布《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等11个地方性法规,构建了符合大理实际、较为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把洱海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依法加强管理。
四是坚持全民治湖。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推动“洱海清、大理兴”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营造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今后
大理州将继续按照
云南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
聚焦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
三位一体
“退、减、调、治、管”
多管齐下
“退”。改善洱海水环境,加快恢复洱海自然生态岸线,促进修山、治河、扩林、理田、保水、增容等生态系统健康修复,持续巩固“人退湖进”成果。
“减”。控制污染排放,减轻污染负荷。优化城镇空间和产业布局,加快大祥巍一体化发展,引导洱海流域人口、产业向祥云县和关巍新片区转移,减轻人口压力和开发强度。
“调”。全流域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巩固“三禁四推”成果,积极推广绿色有机化种植,加快转变“大药大水大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治”。完善污染防控措施,强化洱海流域截污体系运行管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严格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管”。科学划定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健全完善洱海流域河(湖)长制、林长制、初雨防控机制等精细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监管、全过程监管。
以革命性措施
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
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冰清玉洁,盈盈秋水”
随着大理的生态环境愈发向好
相信必将有更多海菜花
相继绽放
来源 人民日报 云南发布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