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建党百年 薪火相传 | 走进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再忆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2021-06-23
作者:龚怡丹 点击数:217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风雨历程,百年峥嵘岁月。犹记曾经,红军长征过大理,为滇西人民的解放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犹记曾经,大理涌现出了一批批英雄儿女,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在此之际,让我们驻足红色圣地,再忆红色岁月,传承伟大精神。

提起喜洲你会想到什么?田园风光、青瓦白墙、古朴四方街……苍山五台峰下,藏着一座古朴的寺庙——大慈寺。

“繁星夜铺万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大慈寺,大理地区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建筑雄伟,楼台亭阁,参差错落,与严家大院、杨家大院等共同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白族建筑群”,经过精心修缮后,院落整洁,鸟语花香。

叩开大慈寺的木门,武汉与喜洲的往事,华中大学的师生与喜洲人民的不解之缘,正被娓娓道来。

1938年7月,为躲避战火,保存实力,华中大学举校西迁,先后辗转长沙、桂林、南宁,取道越南,经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等到达昆明。在喜洲商帮巨子严子珍、董澄农等人的热情相邀之下,1939年3月,华中大学继迁喜洲。

当时,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喜洲商帮动员家乡父老腾出大慈寺、张公祠、奇观堂等寺庙作为学校,有条件的居民让出私家住宅、公房等作为学生宿舍。1939年5月,华中大学在喜洲正式开学,开启了长达8年的办学征程。

在喜洲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情滋养中,华中大学师生们的精神文化的得到了充实与提升,他们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同时,为大理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史哲学者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学术研究方向,对南诏、大理国、佛教及夷族语言等课题开展调研,撰写大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

理工科教授大显身手,有的带领学生拦溪筑坝,修建了当时在大理轰动一时的“万花溪水电站”;有的改进靛蓝染料提取工艺,引进制革方法;有的研究洱海生物及浮游生物,撰写论文公开发表。

华中大学的文教春风,催生了一个经济进步的喜洲,更催生了一个教育发展的喜洲。喜洲街上的杂货店兴隆起来,新式的理发店、缝纫店等服务型行业随之而生,居民们不仅吃到过去毫无所知的“洋花菜”,也跟着学会了种植。

当时的五台中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是当地绅士联合出钱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当时人手紧缺,华中大学的到来,正好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的难题。同时,华中大学相应放宽政策,降格录取喜洲本地的学生,为喜洲培养了不少人才。8年时间,华中大学共招收过八届学生,其中云南籍学生有3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积极推动了大理乃至云南文教事业的长足进步。

为了民族抗战事业,华中大学课外团体积极宣传抗日民主救国思想。1940年底,奉中共地下党的指示,西南联大政治系李志疆转学到华中大学,组建了“社会科学研究会”进行秘密宣传活动,以创办《苍洱半月刊》宣传抗日思想。1942年,日寇侵犯云南腾冲、龙陵一带,华中大学部分学生和大理师范的学生百余人组织义演,向当地工商界人士募集法币4万余元,送到前线慰问抗战将士。“一二·一”昆明学生运动时,华中大学学生纷纷写信通电声援。

1946年4月,抗战胜利,华中大学惜别喜洲,重返武昌。时隔70多年,2017年6月,为颂扬华大师生与喜洲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结下的深厚友谊,华大学者安贫乐教、严谨治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卓越成就,华中大学的原址大慈寺被进行了修缮。

2017年11月7日,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正式在喜洲大慈寺开馆。纪念馆分喜洲岁月、大殿和继往开来等篇章。其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份教学实物,都呈现了华大师生日常教学生活,展现了在喜洲人民的鼎力帮助下,那段艰苦卓绝而可歌可泣的西迁历史。

今日,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继往开来”的篇章,华中大学和喜洲的情缘仍在续写,也将一直续写下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走进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

再忆峥嵘岁月

开启一场红色之旅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大理州文旅局 大理市喜洲旅游服务有限公司 供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