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最美大理,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下一场旅行,从喜洲古镇的诗与田园开始

发布时间:2021-04-29
作者:字童 点击数:493

人间四月天,风吹麦浪涌。最近,你是否又被喜洲古镇的这片绝美麦田给治愈了?

每年4月,喜洲古镇便悄然换上一袭绿色纱裙,逶迤在矗立千年的白族村落间。“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李健的这首《风吹麦浪》,最能恰到好处地形容它的美。

当微风轻轻吹过麦田,一望无际的田野泛起层层涟漪,一波又一波的绿浪涌向远方。宁静的田野、清澈的蓝天、悠闲的白云、碧绿的苍山与白族民居相映成趣。

漫步在阡陌纵横的田埂上,清新的麦香夹杂着阳光的味道、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温柔地拂过脸庞,内心的焦虑也随风飘远。

不远处,一老伯正抡起锄头,和老伴一起修整自家的菜园子,两人不知说起了什么,银铃般的笑声洒满了田野,久久弥漫。低头间,一头正啃着青草的老牛映入眼帘,牛背上时不时地跑来几只麻雀,叽叽喳喳,誓要与老牛一番唇枪舌战,方才罢休。

远离车马喧嚣,抛去世间繁杂,站在稻田边,轻轻闭上眼睛,慢慢打开双臂,放轻松,再放轻松。现在,想象一下,你穿越回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身旁有人陪你看山看水看日出,一屋三餐度四季。

在喜洲古镇,拥抱一片翠绿,聆听绿色海洋的天籁之音,寻找内心深处的平静柔和。

初识喜洲古镇,便觉这是一个沉稳内敛的镇子,隐藏着人世间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风景。这一道道风景,在喜洲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拾起。

踏着青石板路,穿行于喜洲古镇的一街一巷中,始建于唐朝的大慈寺,民国时期商人们的大宅院,今天,喜洲古镇仍完整保存,还有明代、清代及后来的上百院历史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独特的白族民居结构融入其间,绘就了白族建筑“气势恢弘、纯净典雅”的视觉印象。

在喜洲古镇,卖扎染、竹编、木器的摊位随处可见,买了一块丝巾和一顶帽子,扎染蓝与喜洲的白墙黛瓦相互融合,一针一线间,静静诉说着白族匠人情怀。

上到八十岁老人,下到十岁小孩,都身着白族服饰,头戴“包头”。和一个白族姑娘闲聊了一会才知道,原来,“包头”上垂下的穗子寓意下关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便是洱海月,“风花雪月”四景尽在其间。

“金花,我们的女孩儿叫‘金花’,男孩叫‘阿鹏’。”暖阳下,三位老人并排坐在摇椅上,扇着蒲扇,将《五朵金花》的故事娓娓道来。

上层炭火为猛火,下层炭火为文火,烤香直至烤酥,吃上一个喜洲粑粑,果然,外皮香酥而内在软绵,味道极佳。乳扇、泡皮泥鳅、生皮、酸辣鱼、豌豆凉粉、烤饵块等美食,也要一一品尝。


在离开喜洲古镇之前,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未做,那便是品尝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品味三道茶,便是道尽一生时光。

去过严家大院,走过四方街,再去听一听杨姓人家“清白传家”的传统美德……白族千百年的日子在这里沉淀,连门楼、照壁、街边的潺潺流水,都能讲出一段段悠悠往事。

白墙黛瓦,阡陌纵横,良田在侧,流水潺潺,树木葱郁,这是最古朴的喜洲古镇,拥有世人最心悦而至的田园生活……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陈大衡 春晓 大理州文旅局 大理喜林苑 大理融媒 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  供图

责编 陶优

审核 马永虎